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在不寻常的日子里作文650字 > 第8章(第1页)

第8章(第1页)

&ldo;怎么会呢?一个异国的男子,同一个异国的姑娘,他们的背景都是礼仪繁缛的国度,他们的婚恋,不可能是那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rdo;我很不甘心。

------------

赵浩生:历史舞台前的特殊看客(6)

------------

赵先生顾左右而言他地说:&ldo;大多数终成眷属的婚恋,并不像书中描写的那样缠绵悱恻、感天动地,而确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相反那些终不能成眷属的苦苦相恋,像陆游、唐琬那&lso;一怀愁绪,几年离索&rso;,&lso;山盟虽在,锦书难托&rso;,才是既罗曼蒂克,又感人至深。&rdo;

&ldo;打个比方,&rdo;赵先生继续说道:&ldo;一个男人,已经结了婚;一个女人,也已经结了婚。因为某种机缘,他们相逢相识,蓦然发现,对方才是心灵久久寻觅而未得的意中人。而他们不忍心毁灭已有的、并不乏温馨的家庭,命运又总驱遣他们天各一方,并注定不能成为眷属。他们只能靠心灵相互拥有,并爱恋的死去活来。这才叫恋爱,恋爱不一定能结出婚姻的果实。&rdo;

听着赵先生那番话,我脑海仿佛骤然落潮,一切曾经过眼的古今中外爱情名著中的有关段落,像海边的礁岩一样浮现。赵先生拟构的情节虽有点远离尘寰,但感觉似比真事更富魅力。

踏进伊里诺大学门槛,美国正逢偏执的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年月/数年后,琼?帕特森教授在明信片上认错

赵先生至今没有对我亲口讲述他和今泉智惠女士的婚恋始末,这一段故事,我还是在他送我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文字果然简简单单:

&ldo;1952年,他们(即赵浩生和今泉智惠)先后赴美留学。在美国,这爱情的花朵终于瓜熟蒂落。贤惠的妻子给了漂泊的游子以心灵的慰藉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此,赵浩生的后半生有了一个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伴侣。&rdo;

这对异国男女接踵去了大洋的彼岸,赵浩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伊利诺大学的全部奖学金。当他踏进大学门槛时,正逢美国偏执反共的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年月。由于美国扶持蒋介石,遏制社会主义阵营向东方扩展的决策,以蒋介石溃逃台湾而告失败;美国与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枪炮相向,又增添了一重仇视,美国国内反华排华的气氛更为浓郁。

赵浩生永远也不会忘记,他第一次租房子,房东因为他是中国人而拒绝出租;他作为第一家中国人在白人住宅区买了房子,搬入的第一天,玻璃窗就被邻居的孩子打破。一次他走在路上,几个美国小孩见是中国人,竟唆使一条狼狗咬他。狼狗被他手中的石头吓退了,但那几个美国孩子恶作剧的笑声,却永久地嵌在了他记忆中。

那一瞬,他深切感受到一个没有强盛祖国背景的侨民,是多么的孤伶无助,经常迎对的是怎样的屈辱;对回归家邦的渴望,对祖国昌盛的祈盼,从未有过地在心头急遽膨胀。

可是,家邦已是海天遥隔,连音讯都断绝了,他只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祖国的挚爱,化作学习的动力。凭借触类旁通的悟性,当记者训练的敏锐和中国人特有的刻苦耐劳,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由于大洋的阻隔,特别是美国政府选择了敌视中国的立场,人为设置起一道厚厚的&ldo;竹幕&rdo;,导致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隔膜和误解。在美国读书期间,赵浩生就对此屡有感触。

赵浩生对世界外交史课程很感兴趣,他甚至想在学成之后,从事中美关系史的教学。但是在美国大学执这一课程教鞭的,都是美国人。因隔膜和误解,无知、偏见乃至荒谬的推论,在授课中时有显现。

给赵浩生讲授美国外交史的老师是琼?帕特森,是位学识和教德都令人钦敬的教授。二战期间他曾是海军陆战队的队员,在作战中双目失明。但他熟悉校园和他教课的教学楼,当他昂首阔步走进教室时,不知情的人谁也不会想到他是盲人。

但即使是这位令人钦敬的教授,在讲授美苏、苏中、中美关系时,依然时出荒诞不经的论调。有一次,赵浩生实在听不下去了,顾不得尊师重道的传统,同他在课堂上辩论了起来。

帕特森并未以师压人,颇有涵养地听完赵浩生的见解,又以自己的逻辑加以反驳,但谁也没能说服谁。赵浩生觉得这样做影响他人听课,就给帕特森写了张纸条,请求免听中、美、苏关系课程,而写一篇论文作为该课程的学习成绩,帕特森同意了。

帕特森在分析苏中关系发展前景时认为:中国将像东欧一些国家一样,成为苏联新的卫星国;且在苏联的驱使下,使中国同美国交恶,并成为亚洲和世界的祸患。赵浩生不以为然,他从中、苏的历史渊源,中共、苏共的路线、政策,毛泽东、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的同异等方面条分缕析,得出中、苏两国势将分道扬镳的结论。

应该说,这是一篇有深度和远见的论文,但因与帕特森的观点相左,帕特森只给他打了个&ldo;b&rdo;,评语只有一句话&ldo;是非只有时间能证明。&rdo;。尽管如此,在帕特森教授其他内容,在段落终结时,他总爱讲这样一句话:&ldo;赵,请你也谈谈这个问题,我很想听听你的见解。&rdo;

当赵浩生毕业离校后,他和帕特森一直保持着在圣诞节前互致贺卡问候。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的征兆已隐约可察。就在这一年圣诞节前,赵浩生在帕特森寄来的贺卡上看到这样一行字:&ldo;赵,好像是你对了,那篇论文你应该得&lso;a&rso;。&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