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在不寻常的日子里作文400字 > 第15章(第1页)

第15章(第1页)

但收获更大的,还是那14位第一次踏如中国领土的美国教授。中国对美国来说,是太陌生、太神秘了,以致当尼克松秘密访华时,美国人称之为实施了一次&ldo;登月计划&rdo;。当他们的亲身感受与习惯了的宣传大异其趣时,更勾起了对这既古老又年轻的国度的浓厚兴趣。

一位美术史教授,被西安半坡村遗址博物馆的展览吸引,舍弃了其他参观,独自在那里逗留了一个下午;在延安,教授们对将陕北黄土高原营造成丰产梯田啧啧称奇;一位女教授,与女翻译聊到兴奋处,搂在一起大笑时,突然想到曾于传媒上看到&ldo;革命女同志&rdo;是&ldo;铁面无情、不苟言笑&rdo;的宣传,又忆起有些旅行社&ldo;访华须知&rdo;关于中国人不喜欢在大庭广众场合有亲热举动,更不能触及对方身体的特别警告,笑得更欢了。

教授们返回美国后,每个人都写了一篇报告,并乐此不疲地开演讲会、写文章,向美国民众揭示以往被竹幕遮蔽着的真实的中国。当赵浩生给他们打电话,询问是否从旅行引起的&ldo;中国热&rdo;中清醒过来时,他们竟回答说:&ldo;我不要清醒过来!&rdo;

马歇尔对周恩来的礼貌,分明地超过了对国民党的代表熊向晖受邓颖超之托,给赵浩生打了个很长的电话&ldo;我是吃他们的奶长大的。&rdo;

赵浩生第三次来华,是泪水流得最多的一次。母亲突然去世,他为奔丧而来。孰知刚刚料理罢母亲的后事,又传来周恩来与世长辞的噩耗。当时赵浩生正在天津大港油田参观,噩耗引起了他满腔的悲痛,&ldo;凝望着渤海湾的万顷烟波,我感到滚滚浪潮尽是泪。&rdo;

他追忆起1946年,他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一个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那次见面之所以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是因为第一次看到一位中国新闻人物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用中文发言,他也是第一次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受到和外国记者同等的招待。

当外国记者发问时用词不妥时,周恩来&ldo;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发问者予以纠正&rdo;。在外国记者面前,他的挥洒自如、不卑不亢,同国民党新闻发言人的卑微怯懦形成鲜明对照。此后,他几次目睹了周恩来和当时美国调解人马歇尔的接触,他分明地感到马对周恩来的礼貌超过了对国民党的代表。

从大港返回北京,赵浩生想多逗留几天,等到参加周恩来追悼会的那天。可他接到的通知却是所有非常驻中国的外国人,地须子1月10日以前离境。申辩毫不起作用,赵浩生只好悻悻地离京经香港回美国。在香港,他接受了香港《70年代》杂志的采访,谈他眼中的周恩来,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悼念与回忆》,那期杂志几乎成了赵浩生的专号,后作为专书出版。

1978年,赵浩生第四次到中国,将《悼念与回忆》送给了邓颖超,并传递了希望拜访邓颖超的信息。但直到他登机回返前夜,才接到熊向晖的电话。熊向晖向赵浩生解释说:&ldo;邓大姐患了感冒,有些话委托我转告你。&rdo;

熊向晖告诉赵浩生:追忆文章邓颖超已经看过了,她很感动,但文章中有些推测和援引的传闻不准确。其一是赵浩生推测周恩来的遗体火化是出于当时政治环境的压力不对。中央领导人逝世后遗体火化,是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有人倡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都签了字同意的。那是4月27日,当天晚上,周恩来回家就对邓颖超讲了关于签字火化的事,他随后告诉邓:我已经替你作主同意了火化,我走在前面,你替我火化,你走在前面,我替你火化。其二是关于周恩来的骨灰保留了一部分,准备在台湾回归后,撒在台湾的传闻不准。周恩来的骨灰没有留,为了表示他对祖国宝岛台湾的关切,在撒骨灰前,他的骨灰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放置了一夜。

那次来华,中国正在迎接中共历史上意义非凡的&ldo;十一届三中全会&rdo;的召开,&ldo;形势已经出现了喜人的变化,我对那趟来访非常满意,了却了我心中埋藏了很久的两个愿望。&rdo;

&ldo;两个什么愿望呢?&rdo;我问道。&ldo;一个是采访大陆活着的30年代成名的文化界人士;一个是到雪域边陲西藏走走。&rdo;

赵浩生到北京不久,就向文化部透露了想采访郭沫若、茅盾、夏衍、曹禺、臧克家、赵丹、张瑞芳等人的愿望,他感慨系之地说:&ldo;他们成名的时候,我正着迷于中国现代文学,我是吃他们的奶长大的。&rdo;

文化部方面满足了赵浩生的要求,经过安排,在以烹调宫廷佳肴闻名的北海仿膳,赵浩生与茅盾、夏衍、曹禺、臧克家等共进晚餐。但郭沫若没有到,赵浩生被告知,郭沫若已在医院住了不少日子了。

不久后的一天,当他到夏衍家作客,突然来了一个电话。夏衍在接了电话后,神情黯然地告诉赵浩生:电话是医院打来的,说是郭老的情况很不好,他必须尽快赶到医院。继而,郭沫若撒手人寰的消息传来了,赵浩生扼腕太息没能在郭沫若逝世前做最后的采访。

除了郭沫若,赵浩生想见的人,都一一见到了,&ldo;谈得非常融洽,了解到许多我希望了解的东西。&rdo;采访到的大量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素材,被赵浩生裁剪成为《从30年代到新的长征》一书。

离开北京,赵浩生去了西藏。西藏高原,冰封雪裹,跋涉艰险,对世人简直有点不可望不可及,疑团与传说丛生,大量人类及宗教的原始遗迹,使之充满神秘色彩,也就更令人痴迷和神往。赵浩生对有幸置身其间,游览寻访,异乎寻常的满足由衷而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