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安绥府最终被南邦彻底控制,姜氏外祖父才觅得一线生机,借口身患重病,渴望落叶归根,在家乡度过余生,才侥幸获得了重返故土的恩准。
他们选择的目的地,正是那座曾经充满温馨回忆的黎知县。
从此,姜家人在那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们隐姓埋名、低调行事的新生活,将过去的荣耀与伤痛一并埋藏。
姜家人颠沛流离的命运,在前往安化府的途中,意外地与另一位年轻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
此人名为姜翰毅,一个来自异乡、仅因一时兴起游历至燕州的旅者,却不料恰逢燕州最为风雨飘摇之时。
尽管年姜轻轻,仅有十七岁,姜翰毅却展现出了超凡的智慧与勇气。
在亲眼目睹随行的同伴纷纷陨落在叛军的屠刀之下后,他孤身一人,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敏捷,如同狡兔般在叛军的重重封锁中找到了生存的缝隙,拼死杀出一条血路。
正当姜翰毅精疲力竭、行将崩溃之际,命运的红线将他引向了姜家。
是姜家人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宛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了这个几近绝望的青年的心田,救他于危难之中。
事后,姜翰毅利用自己家族的力量,不仅确保了姜家一行人的安全转移至远在江州的避风港,更巧妙地借助姜家在江州的影响力,为姜家铺设了一条“新身份”的桥梁,让他们得以在官方记录中从安绥府“迁移”至安化府,从而规避了因燕州分裂带来的种种潜在威胁。
这一系列精心策划,充分体现了姜翰毅的深远考虑与细腻心思,他深知燕州分裂的复杂局势足以给姜家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
时光回溯约莫二十年前,当朝的先皇在历经数次武力收复燕云州未果后,终于采纳了太师的进谏,与南邦开启了一种名为“互市”的外交模式,试图以此作为沟通的桥梁。
这一策略虽为燕云州与燕南州的民众创造了一些微薄的交流机会,但双方的往来依旧受限于繁复严格的限制。
燕云州的百姓若想前往燕南,不仅每次仅限一人,而且必须严格遵守时间限制返程,否则,逾期不归者的家人将承受严厉的惩处。
南邦方面,对于接纳燕南的移民同样设定了众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这一切,在先皇心中,无疑是一块难以抚平的伤疤,燕州的分割成了国家难以启齿的隐痛。
为了不让这份耻辱与痛楚继续蔓延,先皇采取了铁血手腕,使“燕州”二字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成了人们言语中的禁忌。
人们口中的“燕南州”,仿佛成了一种默认的替代,让人几乎忘记了这片大地曾有的完整历史与辉煌。
在学堂的讲坛上,偶尔会有好奇的学生提问,为何燕南州独树一帜,只管辖两个府县?
教师们往往在这样的追问下面色微变,随后用“朝廷划定疆域”这样泛泛之谈的说辞敷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