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突然回忆起很久以前的事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立哲后来成了全国知名的知青典型,这是正史上必不可少的一页。但若正史上说他有多么高的政治水平,您连十分之一都甭信。立哲要是精于政治,&ldo;四人帮&rdo;也能懂人道主义了。立哲有的是冲不垮的事业心和磨不尽的人情味,仅此而已。再加上我们那地方缺医少药,是贫病交困的农民们把他送上了行医的路。所以当&ldo;四人帮&rdo;倒台后,有几个人想把立哲整成&ldo;风派&rdo;&ldo;闹派&rdo;时,便有几封数百个农民签名(或委托)的信送去北京,担保他是贫下中农最爱戴的人。

我们那个村子叫关家庄,离延川县城八十里,离永坪油矿三十五里,离公社十里。第一次从公社往村里去的路上,我们半开玩笑地为立哲造舆论:&ldo;他是大夫。&rdo;&ldo;医生噢?&rdo;老乡问,&ldo;能治病了吧?&rdo;&ldo;当然,不能治病算什么医生。&rdo;&ldo;对。就在咱庄里盛下呀是?&rdo;&ldo;是。&rdo;&ldo;咳呀‐‐,那就好。&rdo;所以到村里的第二天就有人来找立哲看病,我们七手八脚地都做他的帮手和参谋。第一个病人是个老婆儿‐‐发烧、发冷、满脸起的红斑。立哲翻完了那本《农村医疗手册》说一声:丹毒。于是大伙把从北京带来的抗生素都拿出来,把红糖和肉松也拿出来。老婆儿以为那都是药,慌慌地问:&ldo;多少价?&rdo;大伙回答:&ldo;不要钱。&rdo;老婆儿惊诧之间已然发了一身透汗,第一轮药服罢病已好去大半。单是那满脸的红斑经久不消。立哲再去看书,又怀疑是否红斑狼疮。这才想起问问病史。老婆儿摸摸脸:&ldo;你是问这?胎里坐下的嘛。&rdo;&ldo;生下来就有?&rdo;&ldo;噢‐‐嘛!&rdo;当然,后来立哲的医道日益精深,名不虚传。

说起那时陕北生活的艰辛,后人有可能认为是造谣。&ldo;糠菜半年粮&rdo;已经靠近了梦想,把菜去掉换一个汤字才是实情。&ldo;一分钱掰成两半花&rdo;呢,就怕真的掰开倒全要作废,所以才不实行。怎样算一个家呢?一眼窑,进门一条炕,炕头连着锅台,对面一张条案,条案上放两只木箱和几个瓦罐,窑掌里架起一只存粮的囤,便是全部家当。怎样养活一个家呢?男人顶着月亮到山里去,晚上再顶着月亮回来,在青天黄土之间用全部生命去换那每年人均不足三百斤的口粮。民歌里唱&ldo;人凭衣裳马凭鞍,婆姨们凭的是男子汉&rdo;,其实这除了说明粮食的重要之外不说明其他,婆姨们的苦一点不比男人们的轻,白天喂猪、养鸡、做饭,夜晚男人们歇在炕头抽烟,她们要纺线、织布、做衣裳,农活紧了她们也要上山受苦,一家人的用度还是她们半夜里醒来默默地去盘算。民歌里唱&ldo;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rdo;,差不多是真的。好在我们那儿离油矿近,从废弃的油井边掏一点黑黑的原油拿回家点灯,又能省下几个钱。民歌唱&ldo;出的牛马力,吃的猪狗食&rdo;,说是夸张吗?那是因为其时其地的牛马们苦更重,要是换了糙原上的牛马,就不好说谁夸张了谁。猪是一家人全年花销的指望,宁可人饿着不能饿了它们,宁可人瘦下去也得把它们养肥,然后卖成钱,买盐,买针线、农具、染布的颜料、娃娃上学要用的书和笔,余下的逐年积累,待娃娃长大知道要婆姨了的时候去派用场。唯独狗可以忽视,所以全村再难找到一头有能力与狼搏斗的狗了。然而,狗仍是最能让人得到温暖的动物,它们饿得昏昏的也还是看重情谊,这自然是值得颂扬的;但它们要是饿紧了偶然偷了一回嘴呢,你看那生性自轻自贱的目光吧‐‐含满了惭愧和自责,这就未必还是好品质。我彻底厌恶&ldo;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rdo;的理论。人不是一辈子为了当儿子(或者孙子)的,此其一;人在数十万年前已经超越了所有的动物,此其二;第三,人若不嫌母丑母亲就永远丑下去,要是不嫌家贫闹革命原本是为了什么呢?找遍陕北民歌你找不到&ldo;狗不嫌家贫&rdo;这样的词句,有的都是人的不屈不息的渴盼,苦难中的别离,煎熬着的深情,大胆到无法无天的爱恋:&ldo;三天没见哥哥面,大路上行人都问遍。&rdo;&ldo;风尘尘不动树梢梢摆,梦也梦不见你回来。&rdo;&ldo;白格生生蔓菁绿缨缨,大女子养娃娃天生成。&rdo;&ldo;我把哥哥藏在我家,毒死我男人不要害怕。&rdo;&ldo;陕北出了个刘志丹,他带上队伍上横山。&rdo;&ldo;洗了个手来和白面,三哥哥吃了上前线。&rdo;&ldo;想你想得眼发花,土坷垃看成个枣红马。&rdo;&ldo;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rdo;所有的希冀都借助自古情歌的旋律自由流淌,在黄褐色的高原上顺天游荡。在山里受苦时,乡亲们爱听我们讲北京的事,听得羡慕但不嫉妒,&ldo;哎呀‐‐,哎呀‐‐&rdo;地赞叹,便望那望不尽的山川沟壑,产生一些憧憬,说&ldo;咱这搭儿啥时也能像了北京似……&rdo;接着叹一声:&ldo;不比当年了嘛,人家倒把咱给忘球喽。&rdo;于是继续抡动起七八斤重的老镢,唱一声:&ldo;六月里黄瓜下了架,巧口口那个说下哄人的话。&rdo;再唱一声:&ldo;噢,噢,噢嗬,噢嗬嗬,噢嗬嗬‐‐!说是了天上没灵儿神,刮风了下雨是吼雷儿声,我问你就知情是不知儿情……&rdo;

《以前的事》 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何必曾相识(2)

我们刚去的那年是个风调雨顺的丰产年,可是公粮收得狠,前一年闹灾荒欠下的公粮还要补足,结果农民是丰产不丰收,我亲眼见村里几个最本分的汉子一入冬就带着全家出门要饭去了。胆大又有心计的人就搞一点&ldo;投机倒把&rdo;,其实什么投机倒把,无非是把自家舍不得吃的一点白面蒸成馍,拿到几十里地外的车站去卖个高价,多换些玉米高粱回来,为此要冒坐大狱的危险。有手艺的人就在冬闲时出门耍手艺,木匠、石匠还有画匠。我还做过几天画匠呢。外头来的那些画匠的技艺实在不宜恭维,我便自告奋勇为乡亲们画木箱。木箱做好,上了大红的漆,漆干了在上面画些花鸟鱼虫,再写几个吉利的字。外来的画匠画一对木箱要十几块钱,我只要主人顶我一天工,外加一顿杂面条条儿。那时候真是馋呀,知青灶上做不成那么好吃的杂面条条儿;山里挖来的小蒜捣烂,再加上一种叫做cea(弄不清是哪两个字)的作料,实在好吃得很。我的画技还算可以,真的,不吹牛。老乡把我画的木箱担到集上卖,都卖了好价钱。画了十几对不能再画了。大家都认为,画一对木箱自家用,算得上是为贫下中农做了好事,但有人把它担到集上去赚钱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便再难吃上那热热的香香的杂面条条儿了。

历史总归会记得,那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曾经来过一群北京学生,他们在那儿干过一些好事,也助长过一些坏事。比如,我们激烈地反对过小队分红。关家庄占据着全川最好的土地,公社便在此搞大队分红试点,我们想,越小就越要滋生私欲,越大当然就越接近公,一大二公嘛,就越看得见共产主义的明天。谁料这样搞的结果是把关家庄搞成全川最穷的村了。再比如,我们吆三喝四地批斗过那些搞&ldo;投机倒把&rdo;或出门耍手艺赚钱的人,吓得人家老婆孩子&ldo;好你了,好你了&rdo;一股劲儿央告。还有,在&ldo;以粮为纲&rdo;的激励下,知识青年带头把村里的果树都砍了,种粮食。果树的主人躲在窑里流泪,真仿佛杨白劳再世又撞见了黄世仁。好在几年后我们知道不能再那么干了,我们开始弄懂一些中国的事了。读了些历史也看见了些历史,读了些理论又亲历了些生活,知道再那样干不行。尤其知青的命运和农民们的命运已经连在一起了,这是我们那几届&ldo;老插&rdo;得天独厚之处,至少开始两年我们差不多绝了回城的望,相信就将在那高原上繁衍子孙了,谁处在这位置谁都会幡然醒悟,那样干是没有活路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