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南京历史上的两位后主:一个南朝陈的陈后主陈叔宝,一个南唐的李后主李煜,虽然他们相隔370多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建都南京,都称后主,都爱吟诗作赋,都骄奢淫逸,都当了人家的俘虏(前者是隋朝隋文帝杨坚的俘虏,后者是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俘虏),都客死他乡,都葬于洛阳邙山,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有惊人的巧合。
李煜在政治上无能,但却是一个伟大的词人。其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后期词作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这些词作,如诉如泣,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后主本有集,但已失传,现存词仅38首。
从这个古堡里出来,大家除了忧伤还是忧伤,导游说,每次走过这里,他的情绪都会被赵匡胤的盛气凌人和李煜的无可奈何所牵动,他既佩服赵匡胤的霸气;又同情李煜的无奈。此时他似乎又听到了1000多年前那个李后主,无可奈何而又凄惨的声调:&ldo;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rdo;、&ldo;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rdo;以及&ldo;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do;的咏叹。
书上说:有的人左脑发达,有的人右脑发达;有的人宜于从政,有的人则宜于从文,如果你选择正确,就一定会成功,否则,将抱憾终生。看来老李家这两位在事业的选择上都有问题,有人讥讽说:李璟、李煜就他们的智商而言,当个文学家、诗人什么的足够了,但若是去当什么&ldo;中主&rdo;、&ldo;后主&rdo;,则最多是个票友,结果一个吃了败仗后回家气死,一个当了俘虏后被毒死,呜呼哀哉。当然,这都是后人茶后饭余的评价,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要是让说闲话的人处在那个年代,恐怕连李璟、李煜的一根汗毛都不如,不仅诗人文学家当不上,可能连票友的资格都没有。联想到现在的许多官吏,要么有才无德、要么无才无德;要么高学历低智商、要么低学历低智商,甚至祸国殃民。这些人绝对无法与&ldo;中主&rdo;、&ldo;后主&rdo;同日而语。
关于南唐王朝的名人轶事,主要选辑以下几则:
【北宋太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武艺高强,创太祖长拳,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后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代扰攘的局面。天下既定,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
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一个军人之家。《宋史》太祖本纪:&ldo;宋太祖起介胄之中。&rdo;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时的匡胤,&ldo;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rdo;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
赵匡胤,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赵匡胤任禁军军官。郭威死,周世宗即位,升为殿前都点检。世宗死,恭帝即位,赵匡胤发动&ldo;陈桥兵变,黄袍加身&rdo;,于960年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963年平定荆南和湖南,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南唐,俘虏南唐后主李煜,除北汉之外,十国基本统一。
统一后,他通过&ldo;杯酒释兵权&rdo;,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仅医治了国家数十年的战争创伤,也为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匡胤在位17年,死于976年,时年50岁,庙号太祖。
关于&ldo;杯酒释兵权&rdo;的故事据说是这样的:一日,禁军大将石守信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ldo;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rdo;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ldo;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帝呢?&rdo;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ldo;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rdo;&ldo;不然!&rdo;太祖断然说道,&ldo;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rdo;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ldo;可生之途&rdo;。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ldo;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砍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rdo;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ldo;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rdo;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ldo;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rdo;,成为千古佳话。
【北宋高祖】宋太宗(939-997年),本名匡义,赵匡胤同母弟,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炅(jiong)。北宋第二位皇帝。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中央;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先后两次攻辽,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都失败了。他曾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平定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义军。赵光义38岁登极为帝,在位22年,59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