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西北风与东南风的区别 > 第14章(第1页)

第14章(第1页)

这当然是一种&ot;偏见&ot;,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胡思乱想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答潘文叔》,当时叫&ot;胡思乱量&ot;。胡说和胡来则分别见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南宋与金,那可是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一个时代。

胡的本义是兽肉(颔下垂肉),番的本义则是兽足。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用兽肉、兽足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比如西点、西服、西医、西学,或洋货、洋装、洋人、洋场。其中当然有一个过渡阶段,比如西餐先前就叫番菜;也不是所有的胡、番都能改成西、洋,比如番瓜(南瓜)就不能改叫西瓜。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崽、洋相。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色彩,要好得多了。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也毕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

三、佛国梵音

从西土来的,不光是葡萄、石榴、唢呐、琵琶、胡豆、胡椒、胡萝卜,还有佛。

佛也是&ot;舶来品&ot;。中国本土有鬼,有神,有仙,没有佛。鬼神都是死人。一个普通人死了,就变成鬼;如果死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于国于民有大功劳的人,比如夏禹什么的,就变成神。鬼之与神,不过是灵魂的两种不同待遇,或两种不同存在方式。鬼投胎,神附体;鬼作祟,神降福。至于仙,则是活人。只因为得了道术,或服了丹药,变得长生不老,或者可以肉体飞升,平步青云,也就成了仙。

佛也是活人,释迦牟尼就是活着的时候成佛的。成佛也不是长生不老,或者法力无边,而是有了&ot;觉悟&ot;。佛,就是觉悟者。不过不是一般的觉悟,而是悟得了无上正等正觉;也不光是有觉悟而已,而是能够做到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但不管怎么说,无非也就是觉悟。觉悟这个词,我们现在是用得很多的,却很少有人知道是从佛教中来。

从佛教中来的词很多,比如&ot;五体投地&ot;也是。中国古代只有三跪九叩,没有五体投地。五体投地即双膝双肘和头着地,是古印度的最高礼节,佛教沿用。又因为行此礼时要用头顶尊者之足,所以也叫&ot;顶礼&ot;。至于&ot;膜拜&ot;,则是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许多宗教中都有此礼。后来,人们便用&ot;顶礼膜拜&039;表示极度崇拜,用&ot;五体投地&ot;表示极其佩服,也不知道它们是从佛教中来的。

其实早期影响最大的外来语,就要算这佛国梵音了。我们现在常常会说诸如&ot;祝大会圆满成功&ot;一类的话,这&ot;圆满&ot;二字,就是佛教用语,指无所欠缺,十分完美,比如功德圆满。佛教喜欢说&ot;圆&ot;字,比如圆通、圆融、圆觉、圆成、圆寂都是。圆通即无偏缺(圆),无障碍(通);圓融即圆满通融;圆成即圆满成就;圆觉即圆满的灵觉;圆寂即圆满的寂灭,也叫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

涅槃不是死。一个和尚或僧人死了,就说他&ot;涅槃&ot;、&ot;圆寂&ot;,那是拍马屁的话。真正的涅槃,是指一种非生非死、亦生亦死、超生超死的最高境界。超越了生死,也就超越了时空。什么劫波,什么刹那,也都不在话下。劫波是梵文kalpa的音译,刹那则是梵文ksana的音译。佛教时间概念很强,计算也很精确,长短远近都有具体的说法。其中劫波时间最长,大约四百三十二万年为一劫;刹那时间最短,大约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之差,也可能万劫不复。一劫不复尚且可怕,何况万劫?要知道,一劫之后,是会有劫火出现的。&ot;世界终尽,劫火洞烧&ot;,只留下一片&ot;劫灰&ot;。&ot;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有劫灰&ot;,这是很恐怖的事。所以&ot;劫&ot;之一词,又引申为灾难。如劫难、劫数、浩劫、劫后余生等。一个人,如果命中注定要遭此灾难,就叫&039;在劫难逃&ot;。相反,若能做到&ot;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ot;,则可谓幸甚至哉。

涅槃也不是成佛的目的。成佛的目的是&ot;普度众生&ot;,也叫&ot;慈航普渡&ot;。慈航就是幸福的航船。佛教管爱护众生给予欢乐叫&ot;慈&ot;,怜悯众生拔除苦难叫&ot;悲&ot;。因此&ot;慈悲&ot;就是&ot;与乐拔苦&ot;。这当然是佛菩萨的任务。只有他们才有此大慈大悲。也只有他们才有此&ot;神通&ot;。神通一词,也来自佛教。佛教有&ot;五眼六神通&ot;的说法。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这些词我们也都借用,比如肉眼凡胎,慧眼识珠,神通广大,手眼通天等等。此外像因果、因缘、缘起、报应、不二法门,都是佛教名词,现在也都变成人们的口头禅了。

口头掸也和佛教有瓜葛。禅,是梵文dhyana音译&ot;禅那&ot;之略,意谓&ot;静虑&ot;,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式,也叫&ot;禅定&ot;(即禅与定的合称),而主张用禅定来概括佛教全部修习的宗派就叫禅宗。禅定讲&ot;心注一境,正审思虑&ot;,禅宗讲&ot;不立文字,直指人心&ot;,都不需要多说话。如果整天喋喋不休,或并无觉悟,只会说些禅语,那就是&ot;口头禅&ot;了。

禅宗主张&ot;见性成佛,道体心传&ot;,怎么会整出个&ot;口头掸&ot;来呢?就因为佛教有&ot;觉他&ot;的任务。这就要&ot;启智开悟&ot;,也就是启迪智慧,使人觉悟。顺便说一句,&ot;智慧&ot;和&ot;觉悟&ot;一样,也是佛教名词。汉语中原来也有这两个词,但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意义。觉悟基本上是觉醒、醒悟的意思,不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则主要是聪慧、智谋的意思,也不是把握诸法真如涅槃成佛的特殊认识。这种特殊认识或最高智慧又叫&ot;般若&ot;。般若读如波惹,正如南无(致敬、礼赞、皈依)读如拿摩,都是梵文的音译(般若的梵文是prajna,南无的梵文是naas);而把智慧和聪明区别开来,则正是佛教的高明之处。

智慧不同于聪明,也不同于知识。聪明多半不大,叫&ot;小聪明&ot;;智慧一定不小,叫&ot;大智慧&ot;。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所以,要启迪他人的智慧,首先自己就得有大智慧。而且,要悟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得&ot;破执&ot;。执,就是执著,也就是不开窍,认死理,非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可。执则迷,迷则不悟,叫做&ot;执迷不悟&ot;。执迷不悟也是禅宗用语,现在也变成了我们的口头禅。

禅宗大师们要破执、启智、开悟,弘法时就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本宣科,得说些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话才行。比如什么&ot;苦海无边,回头是岸&ot;啦,什么&ot;放下屠刀,立地成佛&ot;啦,都是。这些惊人妙语即便不能真正使人觉悟,至少也让人觉得新鲜好玩,大家也都会跟着学。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