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山居笔记是散文还是 > 第24章(第1页)

第24章(第1页)

二年,1198年,朱熹避居东阳石洞,还是没有停止讲学有人劝他,说朝廷对他正虎视眈眈呢,赶快别再召集学生讲课了,他笑而不答直到1199年,他觉得真的已走到生命尽头了,自述道:我越来越衰弱了,想到那几个好学生都已死于贬所,而我却还活着,真是痛心,看来支撑不了多久了果然这年三月九日,他病死于建阳

这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之死他晚年所受的灾难完全来自于他的学术和教育事业,对此,他的学生们最清楚当他的遗体下葬时,散落在四方的学生都不怕朝廷禁令纷纷赶来,官府怕这些学生议论生事,还特令加强戒备不能来的也在各地聚会纪念:&ot;讣告所至,从游之士与夫闻风慕义者,莫不相与为位为聚哭焉禁锢虽严,有所不避也&ot;(《行状》)辛弃疾在挽文中写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廪犹生

果然不久之后朱熹和他的学说又备受推崇,那是后话,朱熹自己不知道了让我振奋的不是朱熹死后终于被朝廷所承认,而是他和他的学生面对磨难竟然能把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看似普通的称呼背後所蕴藏的职责和使命,表现得如此透彻,如此漂亮在我看来,蔡元定之死和朱熹之死是能写出一部相当动人的悲剧作品来的

他们都不是死在岳麓书院,但他们以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走向死亡的步伐是从岳麓书院迈出的

朱熹去世三百年后,另一位旷世大学问家踏进了岳麓书院的大门,他便是我的同乡王阳明先生阳明先生刚被贬谪,贬谪地在贵州,路过岳麓山,顺便到书院讲点学他的心情当然不会愉快,一天又一天在书院里郁郁地漫步,朱熹和张[木式]的学术观点他是不同意的,但置身于岳麓书院,他不能不重新对这两位前哲的名字凝神打量,然后吐出悠悠的诗句:&ot;缅思两夫子,此地得徘徊……&ot;是的,在这里,时隔那么久,具体的学术观点是次要的了,让人反复缅思的是一些执着的人和一项不无神圣的事业这项事业的全部辛劳、苦涩和委屈,都曾由岳麓书院的庭院见证和承载,包括二十七年前我潜身而入时所看到的那份空旷和寥落空旷和寥落中还残留着一点淡淡的神圣,我轻轻一嗅,就改变了原定的旅程

当然我在这个庭院里每次都也嗅到一股透骨的凉气本来岳麓书院可以以它千年的流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不是都是往前走的呢?如果不是,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你看我初次踏进这个庭院的当时,死了那么多年的朱熹又在遭难了,连正式出版的书上都说他&ot;把历代的革命造反行为诬蔑为&lso;人欲&rso;,疯狂地维护反动封建统治&ot;,如果朱熹还活着,没准还会再一次要求把他&ot;枭首朝市&ot;;至于全国性的毁学狂潮,则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盛谁能说,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则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诚然,过一段时期总有人站出来为教育和教师张目,琅琅书声又会响彻九州,但岳麓书院可以作证,这一切也恰似潮涨潮落不知怎么回事,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消解文明的机制,三下两下,琅琅书声沉寂了,代之以官场寒喧、市井嘈杂、小人哄闹我一直疑惑,在人的整体素质特别在文化人格上,我们究竟比朱熹、张栻们所在的那个时候长进了多少?这一点,作为教育家的朱熹、张栻预料过吗?而我们,是否也能由此猜想今后?

是的,人类历史上,许多躁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凉教育事业本想靠着自身特殊的温度带领人们设法摆脱这个怪圈,结果它本身也陷于这个怪圈之中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苦难;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他们为之献身和苦苦企盼的&ot;千年教化之功&ot;,成效远不如人意&ot;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ot;,老一代教育家颓然老去,新一代教育家往往要从一个十分荒芜的重新开始也许在技艺传授上好一点,而在人性人格教育上则几乎总是这样

因为人性人格的造就总是生命化的,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总是有限的,当一代学生终于衰老死亡,他们的教师对他们的塑造也就随风飘散了这就是为什么几个学生之死会给朱熹带来那么大的悲哀当然,被教师塑造成功的学生会在社会上传播美好的能量,但这并不是教师所能明确期待和有效掌握的更何况,总会有很多学生只学&ot;术&ot;而不学&ot;道&ot;,在人格意义上所散布的消极因素很容易把美好的东西抵消掉还会有少数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不良之徒,与社会文明对抗,使善良的教师不得不天天为之而自责自嘲我自己,自从二十七年前的那个傍晚闯入岳麓书院后也终于做了教师,一做二十余年,其间还在自己毕业的母校,一所高等艺术学院担任了几年院长,说起来也算是尝过教育事业的甘苦了我到很晚才知道,教育固然不无神圣,但并不是一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事业,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十分有限我们无力与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年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作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性人格的文化传递,目的无非是让参与者变得更像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对这个目的达到的程度,又不能企望过高突然想起了一条新闻,外国有个匪徒闯进了一家幼儿园,以要引爆炸药为威胁向政府勒索钱财,全世界都在为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安全担心,而幼儿园的一位年轻的保育员却告诉孩子们这是一个没有预告的游戏,她甚至把那个匪徒也描绘成游戏中的人物,结果,直到事件结束,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保育员无力与匪徒抗争,她也没有办法阻止这场灾难,她所能做的,只是在一个庭院里铺展一场温馨的游戏孩子们也许永远不知道这场游戏的意义,也许长大以后会约略领悟到其中的人格内涵我想,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面对社会历史的风霜雨雪,教师掌握不了什么,只能暂时地掌握这个庭院,这间教室,这些学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