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由崧被背着送给清军的时候,曾经跟朱由崧抢夺过南明首任皇帝之位的潞王朱常淓已经逃到了杭州。虽然杭州离芜湖并不远,但兵荒马乱的,五月底朱常淓还有逃到杭州的南明大臣们才得到这个消息。得知这个消息后,众人不禁黯然神伤,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和迷茫。
此时,清军还没有追到杭州,整个城市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氛。在大臣们的一再请求之下,六月初八日,朱常淓终于勉强答应担任监国的职务。
朱常淓和当年朱元璋称帝时需要经过三请三推的情况截然不同。他是真心不愿意成为皇帝的。因为此刻与一年前崇祯刚刚去世时已经大不相同了。那时,没有人预料到大明会灭亡,更无法想象清军的进攻速度如此之快。最重要的是,弘光帝不仅拥有南京完整的内阁六部,还有江左四镇作为强大的后盾。然而如今,朱常淓却一无所有。
因此,朱常淓心中并无太多底气,毕竟自己只是一个逃亡者,无法与强大的清军抗衡。面对如此艰难的局势,他只能依靠身边的大臣们来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杭州的百姓们听闻朱常淓担任监国,纷纷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带领大家度过难关。然而,朱常淓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对于如何抵御清军的进攻毫无头绪。他一边安抚民心,一边召集大臣们商讨对策。但在这关键时刻,人心惶惶,意见分歧严重,难以达成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常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必须尽快做出决策,否则杭州将陷入混乱。同时,他也需要争取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以增强自己的实力。然而,在清军逼近的威胁下,时间紧迫,朱常淓能否成功地守护住杭州,成为了一个未知数。】
朱元璋无奈地摇摇头说道:“守不住,别说一个平时不出王府的后辈,就算朕去了一样守不住。”天幕之下,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丝沧桑和无奈。他虽然身为皇帝,但对于未来的局势也感到无力。
他深知南明王临着内忧外患,即使是他自己,如果穿越到那个时代,除非将徐达、李善长、蓝玉等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带到那个时代,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朱元璋叹息一声,默默地看着天空,心中充满了忧虑与无奈。尽管赵构曾将杭州作为都城,并成功地延续了南宋王朝一百五十余年,但正如天幕所说,当时的情况与现在完全不同。如今的局势对朱常淓来说十分不利,他根本不具备任何有利条件。因此,他只能依靠自己的运气和智慧来寻求生存之道。
“如果这位潞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果断放弃杭州并向海外或更南方逃亡,或许还能看到一线生机。毕竟,不久之后,清朝政府将会颁布剃发令,这无疑会引发包括江阴在内的整个南方地区的强烈反抗情绪,从而改变当前的抗清形势。”李善长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似乎想要表达出他对局势的看法和担忧。
他知道,如果潞王不能及时做出决定,那么他可能会失去最后的机会。而一旦剃发令颁布,南方地区的人们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他们的抵抗情绪也会愈发激烈。
然而,对于潞王来说,这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放弃杭州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根基和权力,但同时也为他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时间。而向海外或更南方逃亡则需要面对未知的风险和困难,但也许能让他重新开始。
李善长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希望潞王能够明智地做出决策,抓住那一丝生机。但他也明白,命运往往是难以预料的,一切都只能看潞王自己的选择和努力了。
【潞王朱常淓此时已担任监国一职,但实际上却毫无作为。在杭州的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制定出任何有效的抗清策略。相反,他周围的那些大臣们只是一味地劝他尽快登基称帝。然而,这些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仅仅依靠皇帝的名号并不能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只要朱常淓登上皇位,南明便可以竖起一面旗帜,吸引全江南人民团结起来与如潮水般涌来的清军抗争到底。但这种想法实在太天真了。
朱常淓心里很清楚,即使自己当上皇帝,也无法改变当前的局势。尽管他缺乏政治经验和领导才能,但他并不愚蠢。他深知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以及弘光帝朱由崧在位八个月期间,凭借他们所掌握的资源和力量都未能成功抵抗清军,而他自己又有何德何能能够做到呢?
朱常淓也曾有过逃跑的念头,但现实却让他无法逃脱。就如同崇祯皇帝无法离开北京城一般,这位朱常淓同样难以离开杭州。然而,与崇祯不同的是,朱常淓并非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愿逃走,而是因为此时的杭州已无守军,曾经威震天下的大明水师也早已消失不见。
尽管浙东沿海仍有郑家海盗为首的船队存在,但郑鸿逵刚在长江遭受惨败,杭州与这些船队之间根本无法取得联系,更别提请求他们前来勤王救驾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因此,在五天后,即仍然沿用的弘光元年六月十三日,仅仅担任了五天监国的朱常淓既没有崇祯那种殉国的勇气和决心,也不愿像朱由崧那般狼狈逃窜。他深知,若真等到那时,恐怕会被手下人像背货物般送到清军手中。如此一来,倒不如主动向清军投降更为妥当。】
“唉!”宣宗皇帝望着那片被撕裂的天空,满脸痛苦地说道:“兵败如山倒,朕没想到我大明灭亡会如此迅速,朕对不起列祖列宗,长江天险竟然如同虚设一般,真是让祖宗蒙羞啊!”
他在天幕下嚎啕大哭着,泪水如决堤般涌出。他想起了自己在位时的种种决策,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他后悔当初为何要废除郑和船队,如果当时能保留下来,或许大明水师也不会如此衰败。如今,一切都已经太晚了。
而另一边,明宪宗同样后悔不已。当年,他的手下曾经发动过一场名为“成化犁庭”的行动,几乎将辽东地区的女真人灭族。然而,作为皇帝的他却觉得这样的做法过于极端,于是下令停止了这场屠杀。此刻回想起来,他不禁后悔自己当时的心软。如果当时能够狠下心来,彻底消灭掉这个隐患,或许今天的局面就不会如此糟糕。
他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悔恨。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所导致的后果。如今,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国家陷入危机之中,却无能为力。
【投降后的朱常淓,没有得到任何优待。他和已被俘获的朱由崧一起被押送至北京,随后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受了处决。此时,入关的清朝政权已经完全撕下了所有伪装的面具,不再提及为崇祯复仇等虚伪的言辞。他们不仅拒绝承认朱由崧作为南明皇帝的地位,更别提将朱常淓视为所谓的监国了。
朱常淓一投降,后果远比他想象中的更为严重。原因无他,他和朱由崧一样,都是为数不多的按照皇明祖制排在前列的大明继承人。尽管号称拥有几十万后代的明太祖朱元璋,其子孙后代或死亡,或逃亡,所剩无几,但仍有不少亲王存留下来。
然而,这一次却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能让整个大明天下信服的皇位继承人。哪怕后来又涌现出三位意志更坚定、能力比朱由崧、朱常淓更出众的皇帝和一个监国,南明的抵抗力量实际上始终处于分裂状态,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线。这使得南明错失了因清朝剃发令而带来的最后翻身机会……】
朱元璋叹了口气,缓缓地说道:“朕错了啊!朕本以为给子孙们更多的权力,他们就能更好地守护大明江山。但现在看来,这不仅无法保护大明,反而让他们相互掣肘……”他沉重地摇了摇头,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
朱元璋站起身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决定不再去关注天幕,而是回到自己的朝堂,继续处理政务。毕竟,国家的兴衰荣辱需要靠实际行动来维护,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些虚幻的幻想。
朱元璋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天幕,他要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国家的治理之中,努力为大明创造一个繁荣昌盛的未来。虽然心中仍有遗憾,但他明白,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弥补过去的错误。而作为一朝开国太祖,他不仅有时间,而且也有足够的能力来完成这一切。
喜欢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请大家收藏:()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