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南明有多惨 > 第83章 大西军的遵义会议(第1页)

第83章 大西军的遵义会议(第1页)

【大西国大顺三年、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646年12月这个寒冬时节,历史的车轮在风云变幻间急速转动着。张献忠这位纵横沙场多年的枭雄,却在四川西充遭遇了致命一击——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生命垂危之际,张献忠以其最后的力量嘱咐自己的心腹部属们要迅速整顿兵马,挥师南下,并果断地改变作战策略,转而扶持南明政权共同对抗来势汹汹的清兵。

张献忠一生收养了四位义子,他们个个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其中长子孙可望,在大西政权中位高权重,被封为平东王;次子李定国,更是威名远扬,获封安西王;三子刘文秀,也因赫赫战功而得封抚南王;四子艾能奇,则被册封为定北王。这四人犹如四颗璀璨星辰,在大西军中闪耀着耀眼光芒。】

*****

“嘿呀,瞧瞧这老张收干儿子的做派,竟然和咱们如出一辙呢!”尽管眼前站着的是与自己有着挖祖坟的深仇大恨、不共戴天的张献忠,但朱元璋还是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一声赞叹。此时此刻,就连朱元璋也无法否认张献忠在收干儿子这件事情上展现出来的跟自己相同的风格,竟让他心中暗自生出一丝钦佩之意来。

******

【虽然张献忠的不幸遇难给大西军带来了沉重打击。但四王并未因此乱了方寸,他们“强忍悲痛”或者说兴奋,毅然决然地挑起了收拾残局的重担,迅速集结军队向南撤退。

1646年12月中旬,四王率领着士气低落但依旧顽强的大西军一路奔波,终于抵达了长江边上。

此时此刻,摆在他们眼前的局势异常严峻。身后是清朝那位能征惯战的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贝勒尼堪、平西王吴三桂统领的十几万满汉大军,更有鳌拜、索额图等一众身经百战的猛将相随。这支如虎狼般凶猛的清军紧紧咬住大西军不放,仿佛随时都可能将他们吞噬殆尽。

而前方,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奔腾不息,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不仅如此,明朝总兵曾英正率领大军镇守重庆,沿江河岸更是布下了重重防线,严阵以待。面对如此险象环生的境地,大西军可谓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之中。

四王深知此刻已无路可退,唯有背水一战才有一线生机。于是,他们在江边临时召开军事会议,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激烈争论后,最终下定决心:拼尽全力攻打重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公元1646年的农历腊月下旬,冬日的严寒笼罩着大地,刺骨的寒风呼啸着席卷而来。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十余万士气高昂、勇猛无畏的大西军兵分两路,一路沿水路乘船破浪前行,另一路则在陆路策马奔腾,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重庆发起了猛攻。

曾英率领的守军虽然拼死抵抗,但面对大西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攻击,终究还是难以招架。防线被逐一击破,士兵们四处溃散,曾英见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怀着满腔的悲愤与忠诚,毅然投身江中,以身殉国。最终,大西军成功攻占了重庆这座战略要地。】

*****

“张献忠一生征战沙场,然而他的战绩却并不尽如人意,除了搞搞偷袭之外,不是逃就是败。但令人惊讶的是,他那四个儿子却是个个英勇非凡、足智多谋。在战场上,他们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如今局势紧张,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张献忠所领导的起义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或许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濒临灭亡的危机,这四个儿子才会如此拼命地战斗,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徐达站在城楼上,远远望着战场上天幕下的厮杀场面,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佩之情。这些年轻人虽然年轻气盛,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确实让人刮目相看,甚至感觉有一丝自己女婿朱棣的身影。徐达不由地赞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他深知,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能够有如此出色的后辈挺身而出,实在是难得可贵。

*******

【大西军进城后,并未因胜利而骄傲自满,他们迅速展开整顿工作。一方面积极补充军需物资,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安抚城中百姓,稳定社会秩序。经过短暂的休整,大西军决定继续渡江南撤。

时间来到了1647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大西军迈着坚定的步伐进军至綦江。在这里,他们不仅收编了此前失散的部队,还招募了大量新兵,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为了严明军纪,树立良好形象,大西军发布了一则布告:“自今非决斗,不得杀人!”此令一出,全军上下无不凛然遵守。

随后,大西军继续南下,抵达遵义。遵义守将王祥深知敌众我寡,难以坚守城池,于是带领部下撤退至绥阳。大西军顺利进驻遵义,暂时摆脱了与清军激烈交战的局面。至此,部队军心逐渐稳固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位将领聚在一起,开始对大西军一路走来的艰辛斗争历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回顾、反思和总结。他们回忆起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血雨腥风,无数次的生死较量,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和遭受的挫折失败。通过这次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大西军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为后续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

此时此刻,尽管张献忠已然离世,但大西国曾经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依旧留存于世。大西军将他们的朝廷设立在了遵义的桃源洞中,诸位将领每天仍然需要按时入朝议政。那朝堂之上,坐着的乃是张献忠的妻子陈氏,她怀中还抱着张献忠年幼的孩子。大西军上下都尊称她为陈皇后,而坐在皇后身旁的则是大西国的宰相汪兆龄。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等各位王爷与这位陈皇后还有那位汪宰相之间,对于大西军未来将要踏上怎样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可是,只要事情没能获得皇后和宰相的批准,四位王爷就算有再宏伟的计划也只能停滞不前。

这并不仅仅只是因为陈氏身为皇后,汪兆龄贵为宰相,按照大西政权原先所制定的体制规定,所有将领必须听从皇后和宰相的命令行事那么简单儿。

更为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这四位王爷皆是张献忠收的义子。此时此刻,他们分别名为张可望、张定国、张文秀以及张能奇。由于四王乃是张献忠的义子,那么按照名分来说,他们自然而然也成为了陈皇后的义子。虽说这位皇后正值青春年华,但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宫廷之外,皆称四王为“儿”。如此一来,四王倍感压抑,自身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极为严格的约束与管制,内心之中早已燃起熊熊怒火。

此外,还有那位宰相汪兆龄,他在成都极力鼓动张献忠大开杀戒,致使无数人命丧黄泉,树敌众多,搞得整个大西国内民不聊生。对于此等行径,四王对汪兆龄可谓是恨之入骨。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四王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好大西政权当前的政治体制问题,并及时调整军事战略路线,那么这支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军必将面临灭顶之灾。

有鉴于此,四王决定在军营之中召开一场绝密且意义非凡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们全面深入地总结了大西国一路走来所遭遇的种种惨痛失败教训,严厉斥责陈皇后和汪兆龄误国殃民的罪行。同时,他们还仔细剖析了大西军未来的生存之道以及发展路径。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权衡,四王达成了高度一致的决议——必须要将陈皇后和汪兆龄彻底铲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