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于右任《望大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
1987年对于两岸关系来讲,这是转折的一年,两岸的交流在这一年打开了一扇窗口。据说这跟大陆广西电影制片厂去年的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有关。
自从李思明在好莱坞拍了一部战争电影之后,国内电影主管部门或者电影厂一投拍战争电影就想到李思明,可是李思明一律拒绝,根本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这部描写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的电影也不例外。通常都是他的秘书郑英洁以十分外交的辞令,一一婉拒,根本就不用李思明费神。
不过李思明还是提供了一些技术的帮助,那些当初跟随他在美国拍片的香港人,被他派去免费充当烟火、爆破、道具等技术人员,使得这部本来就应该很不错的电影更加具有恢弘史诗般气势,不仅获得了“金鸡奖”的数项大奖,也获得了其中空缺多年的最佳编剧奖,还获得了一个由政府授予的特别奖——“抗战奖”。观众可以从中看到李思明的那部美国大兵战争影片的一些影子——谁还敢说模仿外国人?这可以看作是李思明对国产电影地贡献之一。麦克肯纳公司出品的《野战排》同样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影子。
但谁也不会想到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影片竟然对改变海峡两岸同胞地交往和沟通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1986年4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了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在观看了之后。立即打电话给蒋经国:“我刚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个抗战影片,讲地是国军抗战打胜仗的,名叫《血战台儿庄》。里面出现了先总统(指蒋介石)的形象,跟他们以前地影片形象不同。这次形象是正面地。”
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负责人。不久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很快地观看了影片《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常委的全体人员观看。并说要调整一下两岸政策。
其实自从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两岸逐渐开放和交流已经是大势所趋。至于这部电影所起地作用,只能说是一个契机而已。因为台湾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国军”老兵,他们大多数是1949年赴台,有许多人是被抓了壮丁。福建省东山县铜钵村1950年5月12日晚上。村里147名男人被国民党军队抓到台湾金门当兵。其中91人已婚,自此。海峡隔断,留下了与苦难岁月和命运厮守的91名“寡妇”。她们遥望着大海的对岸。企盼着已经分离了三十多年的丈夫们早日归来。这些多次被中外媒体称为“活寡妇”地女人们的故事。通过中外媒体报道后引起各界地共鸣,在台湾岛内,声援老兵返乡探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百万大军,意味着超过百万家属仍然留滞大陆。岂料,这一别就是近40年,青丝早成白发。这40年中。国民党军人上演了一出当代台湾最无奈地悲剧。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人们可以听见岛上千万声难眠的叹息。像海峡的潮水一般难以平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还有著名诗人余光中那首《乡愁》正是老兵们的集体哀怨。1983年,由香港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拍摄的故事片《搭错车》反映地也是老兵的故事。
逐渐进入垂暮之年地国民党老兵。再也按捺不住内心澎湃汹涌的想家心绪。思乡心切却有家归不得。受走街头抗争路线的民进党党员启发,这些一辈子忠于国民党当局的老兵,也模仿民进党群众,不断透过街头示威抗议、议会陈情、媒体喊话等等呼吁途径,向蒋经国强烈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老家,与亲人团聚,落叶归根。老兵们穿着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在街头上散发万张传单。
老兵们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此情此景,在场者无不动容。
时间到了1987年5月,重病缠身的蒋经国终于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三十多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作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这一年的9月,台湾的两名记者趁日本旅游之际,私自在东京办好入境手续后乘中国民航班机到达北京进行自费旅游和采访。他们参观了故宫和天安门广场,访问了中国旅行总社总经理高音,围绕如何接待大批台胞回大陆探亲的问题,又先后到杭州、广州、厦门、深圳等地旅游、采访。参观访问了一些工厂、企业和学校,其中在深圳就到过微星公司。
这事很新鲜,李思明很“荣幸”,很“愉快”地接受了采访。高度重视这次采访,平生第一次很系统地介绍了自己在美国好莱坞的经历——因为他这位大导演,有不少台湾影迷。台湾影迷们很想知道一个在他们印象中很闭塞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大陆人,是如何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
因为李思明。台湾人才知道。原来也有大陆人对美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思想了解地是那么透彻,对现代时髦地元素也很擅长,不是“顽固不化”和“不食人间烟火”地!而且李思明个人在美国展现出的风采。也让某些人觉得跟大陆人交流甚至谈生意,也许不会那么“危险”!。
“站在普通中国人的立场上。两岸都是血浓于水的同胞,没有什么可以割断这血脉联系。只要本着这一原则,相互交流,求同存异。才是两岸走向和解甚至统一的前提。我们大陆人都知道日月潭。也知道阿里山。我本人也是心仪已久。同样地,大陆山清水秀,长江、长城。黄河、黄山,此时正欢迎海内外龙的传人地到来,张明敏先生唱出两岸四地所有中国人的中国心。”
站在香港微星集团公司副总裁的位置上。我们希望跟台商合作。共同开拓大中华市场,甚至是全球市场。内地有广阔地市场和丰富地资源,而且有足够地人力资源。而台商有十分丰富的行销经验。在特色农业,制造业上也相当有基础。企业家国际化的视野也较为开阔,台企干部也很有职业风范。如果两岸携手合作。相信一定能发展几个世界级地企业。比如全中国各主要城市的居民,每户买一件台湾特色水果。比如雾莲,那么整个台湾果农将会抱怨数钱太累!
站在香港微星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的位置上。我们真诚欢迎台湾一些半导体公司在技术上地合作,比如专利转换、技术共享等等形式。我听说台湾集成电路公司今年成立了,我还了解到台湾今年有大智、硅统、扬智、瑞昱、诠华、华展、群立、普腾等ic设计公司成立,很显然我们可以在相关领域进行合作。让我们中国人在半导体行业先强大起来!”
李思明面对着记者侃侃而谈。这是他第一次谈到台积电公司。因为他很关注这家公司。
他这一番话传到台湾,引起了热烈地讨论,这倒不是因为李思明能代表谁,也不是因为对微星公司有多么了解,而是他所说的很有诱惑力。
当然李思明在那次台湾记者采访中,也很巧妙地点出自己服务的公司,生产的“香江牌”彩电十分受大陆民众的欢迎,而且在香港本地有二十年历史地名牌货、高档货。
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当天预定上午9时开始登记,凌晨就人山人海,几乎冲破大门,办妥手续的多达1300多人。台湾红十字会为办理老兵返乡作业,准备了10万份申请表格,在短短的半个月之内就被索取一空。而李思明拍地广告刚开始播放。
12月,第一批探亲老兵终于踏上返乡路。当他们中的第一批人经过香港时,即使自己不富裕。也要从香港买一台彩电或者其他电器带给大陆的亲戚。当他们千里迢迢地带着大彩电返回家乡时,发现原来“香江牌”的,当地也有卖,只不过太紧俏,而且太贵。农村人买不起买不着。
正赶上李思明亲自拍摄的广告在内地掀起孝敬父母的热潮。人人都说那些买了香江牌地老兵们,想得十分周到,很有孝心。而一不小心买了日本品牌的,就没这么好名声了。
最终的结果是,香江电器公司在香港市场投放的少量彩电被抢购一空。以至于许多老兵不得不在内地大城市商场中提前预定。而渡边趁火打劫,在香港打出团体预订的广告,还“好心”地通过在内地的销售网络,将老兵们订购的彩电免费送到千家万户。
香江电器的生意做到这个地步,早就让李思明等人吃惊不小。李思明对自己的广告很自信,可没有想到广告的轰动效果如此之大,还很巧的,“国军”老兵们也火上加油,给“香江牌”染上了一个十分光彩的光环。
香江电器公司虽然赚了不少,但相对于投资来说,谈赢利还为时尚早,不过无论是渡边,还是李思明。都很有信心。看来去年年底做出的决策是对路了,人还是要有点野心的。
而电器公司的两位负责人渡边和张华,强烈要求李思明再拍几条广告,李思明坚决不答应。
白发苍苍的老兵们来了:“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之后不久,赖声川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相声式的舞台剧《那一夜,谁来说相声》。其中一个段子就写到某老兵“第一次出国就是为了回国”,在这句无厘头对白引发的笑声中,隐含了两岸之间更为严肃的问题。对于许多老兵来说,迎接他们的,大多是一抔黄土。
紧接着,那些打着“探亲”旗号的普通台湾人,带着尝鲜的心态,绕道香港、日本,行着饱览大好河山壮丽风光之实。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大陆亲戚,而仅仅是旅游观光而已,因为他们对海峡对岸实在是太好奇了。渐渐的,老兵成了少数人,观光客反成了进出大陆的主流,相反的,大陆普通人是没有机会赴台的,从一开始两岸人员往来就不平衡。十年后是如此,二十年后也是如此。
在不久的将来。紧跟着台湾观光客的脚步,那些比较富有冒险精神的台商,拎着简便行囊,往来两岸,为开创事业第二春而打拼。而许多台商首先选择在深圳。紧挨着微星科技集团公司建立自己的电子工厂。
更后来。有许多台商和微星公司结成商业伙伴。一些台商的嗅觉和视觉甚至比大陆厂商要灵敏得多,紧盯着微星公司的任何一项计划。
而对于许多台商来说,李思明是他们最早认识,并试着去了解的一个大陆人、科技业者、企业家,仅仅是因为这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采访。当那些台商来到大陆两眼一抹黑,人生地不熟,很自然地想起了李思明的照片和采访记录曾出现在台湾一些报纸上,纷纷来参观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