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瓜果也是宫廷御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语·鲁语》记载中国远古传说时代烈山氏之子柱“能植百谷百蔬”,说明我国古代种植蔬菜与种植谷物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所以,《尔雅·释天》在解释“饥馑”二字时说:“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这里谷蔬同时并提,正好揭示了主食和副食之间的密切关系。
考古资料证明,在距今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时间,我国就已开始种植蔬菜。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过“囿”、“圃”等字,可知在商代就有以蔬菜瓜果为主要栽培对象的菜园了。种菜成为专门职业以后,在长期人工栽培的过程中,便很快地使蔬菜品种丰富起来。单就取用的部位来讲,有采食其叶的(如白菜之类),有采食其茎的(如芹菜之类),有采食其根的(如山药之类),有采食其花的(如金针菜之类),等等,品种繁多,不可尽举。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蔬菜,约有一百六十多种;每种之中,又各有许多不同品种,这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蔬菜品种都要多。这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种菜实践中不断改进、适当引种、向前发展的结果,也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
在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百多种蔬菜中,我国原产和从国外引入的大约各占一半。然而,在先秦时期,蔬菜的品种较少,当时最主要的有五种,即葵、韭、菘、薤(xie泻)、葱。瓜果的种类也主要有五种,这五种据宋代罗愿《尔雅翼》说;“五果之义,春之果莫先于梅,夏之果莫先于杏,季夏之果莫先于李,秋之果莫先于桃,冬之果莫先于栗。五时之首,寝庙必有荐,而此五果适丁其时,故特取之。”当然,先秦时的蔬果决不仅此而已,古人常以“五”言其多,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观点至今也被人们认为是十分科学的,因为它强调了饮食成份必须互相搭配,相对平衡,不可偏食,否则就易生疾病。如《吕氏春秋》中就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那么,古代宫廷御膳中的蔬菜瓜果的食用情况如何呢?我们从《齐民要术》一书中可以看出一点线索,该书有《素食》一章,可说是我国古籍中关于素菜的最早记载。素菜是相对荤菜而言的,通常是指用蔬菜、瓜果、豆制品、植物油烹制的菜肴。所以古人称“素食”为“蔬食”。
《齐民要术》载有十一种“素食”,它是古代宫廷祭祀斋戒时所进的菜肴。这十一种素食是:葱韭羹、瓠羹、油豉、膏煎紫菜、薤白蒸、{(左)月(右)苏}托饭、蜜姜、缹瓜瓠、缹汉瓜、缹菌、缹茄子。这些蔬食,主要原料为冬瓜、越瓜、汉瓜、瓠、韭菜、菌、胡芹、茄子、秫米、白米等。调料有葱、姜、桔皮、薤、花椒末、盐、香酱、酱油、豉汁、醋、浑豉、蜜、香油等,烹调上有煮、蒸、煎等方法。这些菜的原料构成和烹调方法,鲜明地展示了这些蔬食的古朴风格,是先秦至汉魏南北朝时中国宫廷蔬食成果的集中表现。
此后,历朝均有专司饮食的机构,例如清代,御膳房下有荤局、素局、饭局和点心局之分。其中素局是专门烹制素菜的,主要是供帝王在斋戒时食用。特点是制作精致,配菜典式有一定规格。一些专做素菜的御厨技艺精湛,他们以面筋、豆腐等为原料,能做出二百多种风味独特的素菜。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素食,曾说:“蔬食殊可口,胜鹿脯熊掌万万矣。”
清代宫廷御膳品种很多,如乾隆二十八年四月初七的御膳单上写着:“皇后用供一桌,素菜十三品:面卷果三品、面筋三品、卷签二品、山药糕三品、豆腐干二品。”
清末以后,御厨流落民间,宫廷素菜的用料和制法也被流传开来,如炒豆腐脑,原为慈禧老年时所食软菜之一,因其鲜香软嫩,入口即化,一经传扬即成名菜。
综上可见,蔬菜瓜果在中国古代宫廷御膳中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特别是在明清时,由于御厨手艺高超,加之皇帝也从养生的角度出发,大都喜食蔬食,因而蔬菜在御膳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也就促进了宫廷御膳中素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