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北麓。
库尔滨河流域。
次日清晨,李一帆又开始沿着库尔滨河寻找红石头,也就是玛瑙原石的寻宝之旅。
偶然之间,八月丰水期的库尔滨河水里,一群大鱼逆流而上,让岸边捡石头的李一帆惊喜连连。
李一帆河岸边寻找一棵小树,拔出刺刀,截取不到两米长一段,一端砍削成标枪形状,另一端找一根细绳子绑扎牢固,在河边准备猎鱼。
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击形成的三江平原,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生活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渔猎文化的少数民族——赫哲族。
一直以来,捕鱼和狩猎就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
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他们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而成。
这种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独特的生活习惯形成了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文化。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赫哲族人提供了丰饶的生活物资。
历史上,赫哲族捕鱼只限于自行消费,传统的捕鱼工具如传统的渔网、鱼钩、鱼叉以及小船,捕鱼的效率也非常较低。
这大概就是明末清初时期,满清在造大明朝反的时候,一旦遇到兵员不足,就到极北苦寒之地,捕捉的鱼皮鞑子吧。
而且赫哲族人信奉萨满教,一直对自然怀有敬畏和感激之情,从来不对自然过分索取,几千年以来,赫哲族人一直和自然和谐相处。
下游又一群一米左右的大鱼逆流而上,李一帆瞄准大鱼身下三十公分左右的地方,“唰”地把木制标枪投入水中。
用标枪叉鱼必须把水的折射率考虑到,要瞄准目标的准确位置!
库尔滨河宽阔的水面上,一阵剧烈的水花四溅,一条大鱼扭动跳跃着,随着细绳子的缓慢收回,一米左右的大鱼拉出水面,把四条猎狗看的不敢近前!
只见大鱼体侧扁,背腹外廓大致相称,呈纺垂形;头大而侧扁,口裂大,眼小,吻长而凸出;上颌骨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啄状,上、下颌不相愈合;体侧线明显,鳞细小;有胸鳍、腹鳍各一对,背鳍、臀鳍各一个。背和体侧黄绿色,腹部银白,体两侧有十多条橘红色斑纹。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马哈鱼?
来逊克寻找玛瑙石,不料想遇到了珍贵的大马哈鱼!
缘分呐!
李一帆立即把大鱼收入空间存放。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可是来不及结网啊?
就这样等在河边,杀死大鱼感觉就是犯罪行为,可是,得到大鱼是目前最大的需求,多么珍贵的鱼种,后世只能在资料里才能看到的水中生物!
无奈只好尝试着动用意念的力量,控制着大马哈鱼慢慢游过来,慢慢游动着靠近岸边,最后,距离近了达到意念控制氛围了,被李一帆收进空间里,放养在草地蜿蜒曲折的小河里,草地以及边缘外的湖水里。
一个上午时间,李一帆一块石头都没有捡,一直在等着大鱼群游过来后,慢慢控制着游近了后,收进自己空间里放养。
大约有二百多条大马哈鱼,就这样进入了李一帆的空间里。
不知道它们能不能在空间里生育?空间里也有小溪和山坡,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回流到小溪上游去产卵?不知道鱼卵能不能孵化?要不也在上游小溪河道里,人工制造一个乱石沙滩的产卵环境,让大马哈鱼有地方自然产卵繁衍生息?
大马哈鱼后代走入大海,再长大回来估计是不可能了。
大马哈鱼是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鱼类,又名麻哈鱼,马哈鱼,鲑鱼。
大马哈鱼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深受人们的喜爱,营养价值很高。
由于其艰难的繁衍之路,成就了大马哈鱼“母爱之鱼”的美名。
吃大马哈鱼有利水消肿,补虚健胃,理气和中,止痉止痛的功效。
大马哈鱼分布于太平洋北纬35°以北水域。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绥芬河、乌苏里江和松花江。
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虾和水母等生物为食,幼鱼以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为食。属海河洄游性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