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景单膝跪地,“陛下,微臣知道我朝一向主张投降不杀,但今次情况实乃特殊,非常之事当行非常之法,否则如何扬我大瑾国威?且微臣也是为了陛下的名声思虑,边关百姓凄惨,若是不严惩敌军,死守降者不杀的准则,必然会让边关百姓心寒,觉得陛下不将他们的苦难放在心上。实在有损陛下英明!”惠承帝挑眉:“这么说朕还得嘉奖你考虑周全了?”“为陛下考虑是身为臣子的本分,微臣不敢居功。”惠承帝一下子就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气的,“你倒是会说。罢了,这次的情况也确实特殊,不过日后绝对不可再鲁莽行事,即便情况特殊也要上报朝廷,等朝廷裁定,不可再自作主张!”“是。”“这次看在霍崇为你求情的份上,朕不罚你,功过相抵,你也别想要什么赏赐!行了,你早点回王府吧!离王定然在等着你了。”“是,微臣告退。”宣景退出御书房,仰头瞧着外面天光大好,一声轻笑。他确实没想到这次能这么容易过关,都已经做好了可能会被贬官的准备,却没想到皇帝会这样重重拿起轻轻放下。他也明白,会有这样的结果除了霍将军的上书之外,作用最大的就是民间舆论的风向改变。宣景想着那些混在人群中操着不正宗的边境口音的人,微微眯眼。冲突宣景回去王府。王府的管家高满早早在门口等着,远远瞧见骑在马上的宣景便立刻下台阶迎了过去。高满年少时是厉王身边的贴身小厮,后来得厉王信任,做了王府管家。这么多年来高满在厉王府全无错处,也颇有地位,就连厉王的几个儿子对他也算得上恭敬。而高满却从不托大,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也不会像府中有些狗眼看人低的奴才那样慢待不得厉王喜欢还背负着“克父克母”之名的宣景。他对宣景与对厉王其他儿子并无分别。“三公子终于回来了,王爷和娘娘都惦念得很。”无论如何,该说的场面话还是得说。宣景轻轻点头,算是应下了高满的话茬。高满招呼过来一个门房,将宣景的马牵去马房,自己跟在宣景身边。“怎么不见陆公子和胡公子?”往年三公子第一天回府身边都会跟着那二位公子。“他们还有别的事。”宣景没说是什么事,高满也很识趣地没有再问。高满直接带宣景去了厉王书房。厉王作为当今皇帝的亲兄弟,却不是从一开始就养尊处优,早年也曾征战沙场,故而书房中多了些武将之风,西面墙上还挂着一张大弓。厉王善齐射,年少时在一众皇子中射箭的准头是最好的,还曾多次得先帝称赞。书房之中除了厉王外,还有厉王妃所出的嫡子宣震和与宣景一母同胞的兄长宣旭。宣景先向厉王见礼,之后又向宣震和宣旭问礼:“大哥,二哥。”宣震还没说话,宣旭倒是热情地上前一把端住宣景的手臂,笑容温和地道:“都是自家兄弟,何必这么客气!又是一年没见,阿景又长高了。”宣震冷笑,“三弟今年都十八了,还长高呢!二弟你就算要跟三弟套近乎也得找点靠谱的话头。”被宣震挑衅,宣旭也不生气,仍旧笑着说:“大哥此言差矣,咱们去年见到阿景时阿景才十七岁,也是窜高的时候,这一年没见自然长了不少。也无怪大哥没看出来,大哥平日事情繁忙,自然不会注意到兄弟之间的小事。”……宣震和宣旭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看似不是很激烈但却夹枪带棒地争执起来。而处在被争执中心的宣景却安静站在一旁一言不发。“好了!”厉王沉声,正在斗嘴的两人立即安静下来。厉王左右看了看宣震和宣旭,又看了看眼宣景,“你两位兄长为你争执,你怎么不说话?”宣景面无表情拱手行礼:“让两位兄长为我的身高争执,景十分愧疚。”宣震&宣旭:是这么回事,但感觉好像有哪里不太对……厉王叹息,挥手让宣震和宣旭先出去。两人行礼,转身出去经过门口时宣震还故意趁着厉王没注意撞了一下宣旭。宣旭压着火,脸色阴沉。书房中只剩下父子俩。厉王看着面容刚毅、身姿挺拔的宣景,久久才开口:“你可怪我?”怪?哪件事?宣景垂下眼眸,“儿子不敢。”厉王:“当年送你离京,我心中也有不舍,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没错,不然你这昭武将军的官职从何而来?至于这次你犯下大错,我并未在陛下面前为你求情,就是希望你明白,有些明知道不讨好的事情,要么不要做,要做就得有善后的本事,不能指望别人帮你,就算是你的父王,也不可能一辈子罩着你。”宣景:“父王说的是。我并未想牵累父王,也提前做好了准备,但世事无绝对,我也想过如果陛下执意重罚,那我会一力承担,绝对不会让父王为难。但好在陛下仁慈,只说让我功过相抵,不做另外惩罚。这么多年我未能在父王身边尽孝,所能做的就是不拖累父王,并争得军功让父王骄傲。”厉王仔细观察着宣景,见这个儿子虽然面色淡然,但眼神诚挚不似作伪,心下便舒坦了许多,面容也多了几分慈爱之色。“你能明白就好。所幸这件事已经妥善解决,只是往后你当引以为戒,行事莫要再如此意气用事。”“儿子谨记。”厉王很满意宣景的态度,语气又温和了些:“现你已归京,日后在京中行走要多加注意,京城不比边关恣意,许多事情都要拿捏好分寸,也要注意约束下属,莫要惹出乱子。”“是,儿子明白。”“好了,去看看你母妃吧,她也惦记你。”“是。”宣景退了出去,关上书房的门,却站了片刻后才离去。意气用事?父王不是不知卢鸿关的情形,霍崇一早就给父王去了信。可在父王眼中,他的行为还是意气用事!霍崇口中从前的父王也曾大马金刀戍边多年,与边关百姓军民同仇敌忾,恨不得手刃每一个夏兵。到底是京城的繁华安逸让父王转了心性?只见红楼霓裳舞,不闻边关百姓苦!海棠苑中。李如诗正在笑吟吟地跟自己的宝贝儿子宣旭说话。她是厉王侧妃,也是宣旭和宣景的生母。听到侍女禀告说宣景来了,李如诗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消失。宣旭瞧出李如诗并不想见宣景,笑着说:“母妃,您还是得见见阿景。且不说您与阿景一年未见,这时候若是将阿景拒之门外父王定然不高兴。且我看宫中也没有传下旨意责罚阿景,那就说明对于这次阿景屠杀俘虏的事陛下已经不予追究,他还是昭武将军。若是我们兄弟能和睦相处,那对我也是好的。”李如诗又笑起来:“罢了,就当是为了我的旭儿,”转头又跟那侍女说,“让他进来吧。”语气之随便,仿佛在她心中宣景只是个可见可不见阿猫阿狗。很快,侍女带着宣景进来。宣景进来后向李如诗行了礼。李如诗却好像没看到一般,继续跟宣旭说说笑笑,一副母慈子孝的画面。若是七岁之前,宣景自己被冷落却看着兄长与母妃近亲,心中自然酸涩,但如今已是麻木无感,仿佛在看一场无聊透顶的戏。李如诗从来不掩饰对他这个亲生儿子的厌恶,宣景也知道,自己每年过年回来李如诗都不高兴,甚至当着下人的面就直接说他一年回来一次太频繁,大过年的就让她不痛快。宣景从谨小慎微渴望母爱到心如死灰再无期许,倒也没用几年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