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战国杀国土无双 > 第35章(第1页)

第35章(第1页)

根据《战国策》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卫鞅,但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年老昏聩,因此置若罔闻,导致卫鞅流失到了秦国。后来,魏国在公元前340年大败于卫鞅率领的秦军,就是公子卬把自己送上门的那一次,魏惠王被迫割地求和,后悔不迭,感叹&ldo;恨不用公叔之言&rdo;。

照此说法,是魏惠王不听忠言、一意孤行,导致了卫鞅的流失,让魏国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机会。‐‐真是这样吗?不要说&ldo;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rdo;的鬼话,百姓不是白痴,广大围观群众要求真相!

要找到真正导致卫鞅流失的根源,还得从头分析公叔痤与魏惠王的对话。

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公叔痤当时病得只剩下半口气,魏惠王专程赶来探望。

魏惠王问道:&ldo;您老人家病成这个样子,问句不该问的话,是否对国家事务有所安排?&rdo;

公叔痤见问,郑重地向魏惠王举荐卫鞅,并希望魏惠王&ldo;以国事听之&rdo;。但紧接着又告诫道:&ldo;即便不想用他,也千万别让他出境。&rdo;

魏惠王没有当场表态,出来后对身边人说:&ldo;公叔痤老先生也算是贤人了,竟然让我什么都听一个小小的侍从,这不是老糊涂了吗?&rdo;

在《战国策》的基础上,司马迁在《史记》中,又对这段对话作了进一步改造。

在回答魏惠王的提问时,公叔痤回答的是:&ldo;我有一个侍从,年虽少,有奇才,希望老大您举国而听之。&rdo;

魏惠王不置可否,公叔痤又接着说:&ldo;如果您不愿意用,那就必须把卫鞅给灭掉,千万别让他出境。&rdo;

魏惠王空口应着,出来就对身边人说:&ldo;这个公叔痤,一会让我什么都听卫鞅的,一会又让我把他咔嚓掉,这哪是身体有病,简直是精神有病!&rdo;

单就这两部史书记载的情况来看,把导致卫鞅流失的帽子,一股脑地扣到魏惠王的头上,未免有失公允。

咱们换一种场景来说明,比如说亲。就算媒婆把对方吹得天花乱坠,咱也得见上一面,了解一下身家多少、三围几何吧?面没见着,却要求存折上交,房产证还得添上一个名,谁同意谁就是真有病了!

回过头来看公叔痤,在《战国策》的记载里,他对卫鞅没有作任何介绍,即便按《史记》的说法,也不过是&ldo;年虽少,有奇才&rdo;两句空洞无物的夸赞而已。公叔痤在拿不出任何支撑证据的情况下,就强烈要求魏惠王要么重用、要么斩杀,魏惠王怎么可能同意?

如果重用了,万一不胜任,别人会骂魏惠王轻信权奸、视社稷如儿戏。如果杀掉了,别人又会骂魏惠王滥杀无辜、以百姓为刍狗。‐‐老鼠进风箱,公叔痤让魏惠王无路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充耳不闻。

总而言之,这次对话是公叔痤一手造成了双方&ldo;信息不对称&rdo;,正是这次无效的沟通,直接导致卫鞅出走。

不仅如此,公叔痤举荐卫鞅还有一个重大疑点,这是司马迁最先发现的:既然知道卫鞅是个牛人,你公叔痤早干吗去了?

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刻意加了一句&ldo;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rdo;,将这个重大疑点公之于众,实际上也是将导致卫鞅流失的责任,直接指向了&ldo;雪藏&rdo;人才的公叔痤。

从挤走吴起的&ldo;前科&rdo;来看,公叔痤&ldo;雪藏&rdo;卫鞅的初衷,应该就是担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挑战。可以说,公叔痤的自私,改变了魏国的命运。

对于历史,我们总喜欢去想:如果当时怎样怎样,那么后来的历史将会如何如何。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话题,因为历史没有假如。

历史对微小扰动的敏感与混沌系统类似,没有谁能够预料,如果卫鞅当年没有来到秦国,今天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但谁都可以断定:秦国有了卫鞅,中国的历史为之而改写。

公叔痤死后,卫鞅响应秦孝公&ldo;求贤令&rdo;的号召,怀揣恩师李悝编撰的《法经》,西出函谷关,来到了秦国。

虽然&ldo;求贤令&rdo;遍布秦国的大街小巷,但最高领导并不是想见就能见的,得靠说得上话的人引荐。为了能够在秦国国君面前推销自己,卫鞅投奔了秦孝公的亲信景监。

有了景监的引荐,卫鞅如愿以偿地得到秦孝公的召见。但是,初来乍到的卫鞅并不清楚秦孝公的真实意图。在前两次会面中,卫鞅先说&ldo;帝道&rdo;,再说&ldo;王道&rdo;,兴趣不浓的秦孝公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到了第三次,卫鞅大讲&ldo;霸道&rdo;,秦孝公有点兴趣了,但除了赞赏卫鞅的才学以外,没有进一步的反应。

秦孝公的反应不免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他不就是想称王称霸吗?为什么对卫鞅的学说无动于衷呢?其实,秦孝公不是认为卫鞅说的不对,而是觉得离秦国的现实状况太遥远。就像欠着一屁股债、吃了上顿没下顿,却听推销员介绍如何购买理财产品一样。‐‐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卫鞅总结了三次会面的经验教训,在景监的引荐下第四次会见秦孝公。说到这里,我们既佩服卫鞅的锲而不舍,更佩服秦孝公的礼贤下士。面对一个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但始终所言不达己意的人,秦孝公没有贸然地拒之门外,这是何等的胸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