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江南神偷王王瘸子 > 第70章(第1页)

第70章(第1页)

………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丰富经验,警方也曾好几次邀请王同山做反扒队员,或者帮助提高反扒队员的反扒技能。王同山说,一些人怕小偷报复不敢当场制止小偷行窃,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小偷行窃被发现时,第一反应是赖、第二反应是跑,不会立即就想着报复,所以一喊常常能吓跑小偷。当然,如果发现团伙作案,最好还是想办法先报警,不要一个人行动。普通市民最重要的还是加强自我防盗保护………

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人的不同反映,王同山心里百感交集。他理解善良的百姓欢迎他的原因,也理解大小扒手对自己的愤恨。已经吃了几十年扒手饭的王同山,心里最理解这些仍在到处扒窃的小偷们心态。他们也像他当年一样,他知道任何一个扒手的改邪归正都需要时间。王同山针对苏州市民对他的提问,以自己多年来对小偷的了解,深入浅出地总结概括出防盗反扒的6条措施,即所谓“六不要”:1,千万不要轻易露财;2,任何情况下不要疏忽,有些东西该怎么放安全就怎么放,该上锁就上锁;3,公共场所不要多带现金;4,和家人亲友去人多处,尤其是在付钱的时候千万不要匆忙。因为这时候往往缺少防范意识和给扒手造成可乘之机;5,下雨天不要随便把东西放在自行车的车筐里,以免有人借机扒窃;6,钱包不要放在手提包里。

早在20多年前,王同山就在心里产生过与扒窃决裂的念头。可是,这种念头的产生来得容易,如果真让他彻底从泥泞里拔出脚来,又谈何容易?20多年前他在南京小茅山劳改农场,就曾经有一段幡然省悟的经历。正是这段复杂的经历才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从一个扒手转而站在“反扒”立场的艰难……

卷六走出阴影·动荡岁月

第51节旅途上邂逅女大学生(1)

江南碧绿的大地江河在列车窗口掠过。王同山又从南京向苏州进发了。时光已是1972年的夏天。车窗外目力可及的江南景色,对于王同山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他这次从小茅山劳改农场里出来,向他的故乡苏州兴冲冲而来,决不再像从前那样是逃出来的,他现在是农场特准回家探亲的人员。

王同山自从去年在泰山玉皇顶上被两位苏州女便衣警察逮捕以后,苏州公安局很快就派人将王同山送回了南京城外的小茅山农场。小茅山,是他辞别两载,走进大门时胆战心惊的地方。前两次他越狱外逃,回来以后都遭到连番批斗和加戴重铐脚镣的严正处罚。可是这一次王同山一下子就逃跑两年多,不料回到小茅山后竟然没有再像前几次那样遭到无情的批斗和处罚。其中的原因是王同山后来渐渐悟解出的,当时正是全国“斗批改”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向全国提出了“要安定团结”的号召。各行各业都正在消除派性,根除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因素,而王同山尽管早就是小茅山改造人员中最不安定的因素,但是当时劳改农场的新领导班子决心贯彻毛泽东的最新指示,所以对王同山这个屡教不改的越狱人员,竟然采取了和风细雨的教育和改造并施的政策。

王同山对此感到意外,当然也很感动。他没有想到这次自己出逃的时间这样长,回来以后居然没有受到一次刑罚,别说没有给他戴上几十斤重的脚镣子,就是对他的批斗也都是采取温和的态度,管教们循循循善诱地开导他,教育他,指出他逃走的危害性和因此对他改造的不利。这让王同山从心里感到他所熟悉的小茅山正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极左思潮在那一时期虽然仍在泛滥,然而王同山已经发现一股有利于犯罪人员思想改造的和煦春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经悄悄吹进了从前左得不能再左,动辙就对被改造人犯进行无限上纲、残酷打击的小茅山。

也许正是在这种有利于改造教育的环境中,王同山第一次洒下了悔恨之泪。他甚至开始反省和总结自己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特别是他这次从南方逃到东北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了他检查材料中的生动事例。他在全场改造人员的大会上,曾经站起来当众痛责自己,甚至咒骂自己。王同山这个反面典型发自内心的痛悔,一下子在小茅山劳改农场里产生了从没有过的震动和影响。他的转变对于那些仍然不安心小茅山改造的服刑人员们,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和震天雷。谁也不会想到从前对管教始终采取消极对峙态度的王同山,如今竟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发生了变化。而且小茅山里的管教和犯人们都已经在半年多时间里看到这样的事实:王同山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在会场上放放空炮,或者干打雷不下雨的做表面化的检查,而是在真正地痛悔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错误。不然他就不会一改从前的消极怠工,积极地早出工,晚下工了。他所在的陶瓷厂再也不会因为王同山的捣乱而一次次完不成厂里下达的技术指标了。他亲自烧的大缸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王同山对待周围的犯人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因为一点小事不睦就大打出手,或者在宿舍里怒骂不休了。谁都承认如果王同山如果不是真正从内心里起了“革命”,那么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这些让人看得见的变化。

对王同山改造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他回小茅山不久,在外蒙温都尔汗地区就发生了林彪折戟沉沙事件。林彪的覆灭是对一场灾难性的政治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拨乱反正。那个难忘的十月深秋的晚上,当王同山第一次在饭厅里听两个管教在悄悄议论林彪猝死的消息时,他高兴得几乎整整一夜都没有入睡。倒不是王同山与林彪有多么深的刻骨仇恨,而在于这个青年的自身体会对他形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振奋。早在王同山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流窜作案过程中,就已经亲眼目睹了“文革”这场政治灾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苦难。他认为林彪的折戟沉沙,至少会对极左路线造成的危害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