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唯识与中观的概念 > 第7章(第1页)

第7章(第1页)

讲到这个说明,我们要注意的,瑜伽――我们为什么翻译成&ldo;瑜伽&rdo;?在古代的梵文里头,这个一般人修持,拿中国话来讲:修道的人。这个道不一定讲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那一家的道。这个道是个代名词。在印度来讲一般修出世的人,都称修瑜伽。拢总叫修道叫瑜伽。那么真正一个人,专门修道有功夫的,就叫瑜伽师,不叫瑜伽,叫瑜伽师。如果译成中文就不叫&ldo;瑜伽&rdo;叫&ldo;喩茄&rdo;,两种念法。俗话说&ldo;瑜伽&rdo;就叫yiugan了。这是一个总称、统称。一个是修持,有所成就的,就叫瑜伽。瑜伽师就是说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个普通人修持而到成佛。要证佛法,它把整个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际,到如何证罗汉及声闻缘觉的果位,乃至大乘菩萨道的果位,如何成佛,他的著作里头分成了十七章的范围。所以称作&ldo;瑜伽师地&rdo;,一地一地的,就是一层一层这个层次,这个&ldo;地&rdo;代表层次。一共有十七地。那么假设你学佛的观念不要搞错了。大乘菩萨分十地啊,为什么《瑜伽师地论》分十七地。不是的他这一部的著作里头是分十七个步骤,说明了由一个人如何到达修持成佛,要成就的阶段分十七个。

那么,唯识宗――《瑜伽师地论》他的一部基本的大论。把印度的佛学,从释伽牟尼佛显教密宗各个教派修法的大原理以及方法统统拢括在内了。所以今天要研究佛学必须要研究这部书。他是真正的佛学大纲,也就是真正的佛学概论。

所有的唯识道理《瑜伽师地论》的前面&ldo;五地&rdo;最重要的说明是唯识。前面&ldo;五地&rdo;说的是哪&ldo;五地&rdo;呢?前面第一地――第一章,就是五识心相应地。就是人的五官,五官这个作用――五识心相应地。&ldo;相应&rdo;就是&ldo;瑜伽&rdo;。怎么叫相应,互相感通感应,这个是一地。

第二是意地,意之地在《瑜伽师地论》包括的最多了。我们特别注意这一句话。就是意,我们能思想后面还有啊,我们能够思想的意就包含了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第六意识地这个唯识所形成的,唯识唯心。

那么后面三个地,&ldo;有寻有伺地&rdo;,&ldo;无寻有伺地&rdo;,&ldo;无寻无伺地&rdo;。这&ldo;寻伺&rdo;的道理,这两个字古代的翻译……,还有&ldo;有余地&rdo;&ldo;无依地&rdo;&ldo;有余依地&rdo;就是证得涅槃,叫&ldo;有余依&rdo;&ldo;无余依&rdo;这样合起来,这几地啊?谈唯识讨论这最重要。所以说中间,只讲到&ldo;三摩四多地&rdo;,如何真正的定,会在黑板上写了呃。&ldo;三昧四多地&rdo;&ldo;非三昧四多地&rdo;一般人打坐走错了的,不是定境,他以为是定。也有思寻,找错东西的很经常。&ldo;有心地&rdo;,怎么样叫有心?&ldo;有心地&rdo;,禅宗经常说无心,怎么样叫无心?说涅槃,&ldo;有余依涅槃&rdo;&ldo;无余依涅槃&rdo;的道理在哪里?那《瑜伽师地论》一共十七地一百卷,好像古今以来研究唯识很少有人把一百卷《瑜伽师地论》不要说研究的滚瓜烂熟,把他好看完的就很少,几乎看你看得不懂,是因文字的关系。因文字版语特殊。

第二太科学化了,逻辑的层次太严密了。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的头脑不大喜欢搞逻辑,大致上酱油跟醋差不多啊。所谓指头一指就开悟了,这个中国民族很欢迎,究竟悟了没有悟不知道,反正当成悟了。啊这个很好。是那么分析诊察是不大欢迎的。不大欢迎的原因一,就是说这个民族缺乏了逻辑科学的头脑。也就是刘教授前天也讲的缺乏,我们大家惯性并不是我们没有。没有经过这个教育严格的训练。数学的头脑科学头脑太缺乏。第二呢,我们确实有点马虎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完。但是我们真正想修持,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未来的时代《瑜伽师地论》是更重要。

这个《瑜伽师地论》十七地一百卷与华严经一样的多,比华严经八十卷还多。华严经的翻译有两种,一种叫六十卷的华严,前期的翻译,后期翻译完毕的叫八十卷华严。可是《瑜伽师地论》是一百卷,讲卷数本论更多。

那么《瑜伽师地论》这部书道理重点在那里?讲修持。修持名词在唯识里叫做证成道理,上次有提到过。不过这些名词希望大家要记得证成道理。证明的&ldo;证&rdo;,成功的&ldo;成&rdo;,修正完成,这个道理――怎么样证道,那个证道的道。不是观待道理。有连带着观待道理,就是唯识学的名词。

什么叫观待道理,观就是观察,待就是相对的。换句话说,证成道理是功夫,观待道理是思想。讲唯识学有些是观待道理,在逻辑上分别得非常清楚。但是要修持做出功夫来,这个观待道理配合证成道理,事跟理两个相合起来,是非常难了,非常非常难。因此我们一般后世以来研究唯识学多半落在讲观待道理上。所以能够把唯识学配合或者是念佛或者是修密宗、修禅修什么。观待与证成道理配合起来几乎很少。比如我们晓得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修禅,禅基本都晓得达摩祖师吩咐之依《楞伽经》为印心。《楞伽经》就是唯识宗的主要一部经,也是禅宗的主要一部经。换句话说,各宗各派都离不开这部经。重要的是在证成道理,修证完成。那么同时密宗呢?修密宗的人对于《瑜伽师地论》楞伽、华严等等都非要彻底了解不可。不然密宗修起来很危险,多半修成外道,修成魔道,说修成外道是很客气,实是修成魔道很容易。

为了这些道理,所以我们把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一定要先弄清楚。这是初步的,等于学唯识学,它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玄奘法师因为唯识学,将唯识有那么的困难,所以他翻译了这些经典以后,以自己的心得了解再把唯识大纲的纲要,简要地不是详细地以简单要领归纳又归纳,所以他作了《八识规矩颂》……

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个识分成四个部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四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给它作三首偈子,分三部分。

我们晓得,第一要了解玄奘法师为什么把八识分成四个部分来作偈子。这个就是学唯识首先要了解的。唯识学认为一个人普通人成佛,普通的人,凡夫的心,结果成佛。不讲别的宗派说,比如说我们普通人都听到禅宗是讲空的,或学佛是空的,空了就成佛,这个观念很错误的。空了就成佛啊?是什么人的见解,是我们一般人下的注解,不是佛下的注解。佛经上找不到说&ldo;空了就是佛&rdo;,没有这个话。这是一般人对佛学错误的见解相传,况且你还空不了。怎么样能够空?这个空这个问题,依逻辑来讲,什么叫做空?空有很多种啊。比如说虚空也是空。比如讲,现在拿唯物的思想讲一个东西没有了,没有了就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空。人死了死了就没这个人。那末这样这种叫做空啊?这个空在佛学上叫&ldo;断见&rdo;。断掉了,这个东西没有就没有了。这空有很多种。拿般若经来讲,空,一路连下来有十八个空。你说&ldo;空了就是佛&rdo;,说的是那个空?那我们来讲空间也是空。理性上讲这个东西没有了也是空。没有了就绝对否定了。没有这东西就是没有。那么我们意识境界闭起眼睛来,就当脑子不大思想,清清静静,迷迷糊糊地,那个自己认为也是空,这是你意识境界,是你第六意识的现状,并不能算是空。如果认为这是空,那就大错特错。如果认为这样是空,打坐下去呢脑子就会越来越呆滞了,太湖涂了,想什么东西都不会想。这依佛经说的果报,坐起来迷迷糊糊,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什么感受,坐在那里,自以为是空,这样坐久了,他生来世是变猪。变成头脑没有思想。不要说假使一个人通通以为这样空坐久了,两三年以后你连文字都不会写了,什么都想不起来,思想非常迟钝。这不是空。这是意识啊停留在无记位。丧失了记忆力。你意识可以把自己记忆丧失掉。所以偷懒的人不肯用脑筋的人,往往智慧出不来。这脑筋是越用越灵。那不用了以后慢慢变得什么智慧也没有,整天是懒洋洋的,就会导致这个结果。所以人到了整天脑子灵光出不来,慧力出不来。可以说前世你就是这样枉空境界打坐惯了。所以脑子会笨。思想会混乱。啊我讲脑子是借用名词哦。所以佛法不承认这些乱讲。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说后来又批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