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可能太少了,特别是作为一个个人奋斗的侠,我们知道很多共产党的英雄能够做到这样,那是因为共产党有严格的纪律约束,共产党有理想有信念还有纪律,而像一个纯粹的江湖人物,你让他做到这一点,那的确是非常难的。
那么金庸中期的作品这个时候已经是到了六十年代之后了,中国发生了很多大的事情,这时候金庸也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进入中年。这个时候我们看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带有道家的精神和佛家的精神,带有这方面的色彩。我们看一看杨过、令狐冲、张无忌,这几个人物,和前面那一组人物相比就有变化。这些人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有社会责任感,也为人民服务,也为社会服务。但是同时呢,他们很清楚地考虑到自己的个人自由问题,一方面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考虑自己,也就是把个人和国家和社会结合起来考虑。而金庸是到了中年之后,他考虑到这些问题,考虑得比较成熟。所以他中年的时候写的作品我们看到气势更雄浑,不像早期作品那样比较简单。比如说杨过,他一方面也帮助郭靖去守襄阳,帮助大宋朝抵抗侵略,但是最后他并没有因为城破了,他和郭靖一起死在那里,没有。郭靖和黄蓉一起死在那里了,而杨过他离开了。他为国为民做了一番贡献之后他离开了,还有张无忌也是这样的,张无忌本来有条件成为大明朝的开国君主,按照小说本来的逻辑发展,他是明教的领袖,明教要获得胜利,最后他就是开国君主。但是他没有野心,他没有政治欲望,他对天下没有那么大的责任感,他都是被潮流所推着,推到哪儿就走到哪儿,他在事业上他在爱情上都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你推他当什么领袖他就当什么领袖,哪个女孩子的力量强一点就把他抢过去了,他没有什么主动性的。所以他被朱元璋看透了,朱元璋一个小小的计谋就把他挤掉,所以朱元璋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君主,最后张无忌回到闺房里去画眉去了。好像故事结束了,但是正画眉的时候,周芷若窗外一声冷笑,故事还有新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想像张无忌这样的人,他做了领袖之后会更加幸福,这样的人他觉得,我不如去过我的个人的日子。所以我们看像郭靖这样的人,我们是做不了,大多数人我们做不了,是英雄。但是张无忌这样的人似乎我们能做,他比我们强的,不就是他会武功吗,他所谓的会武功就相当于我们自己的专业技术很好。我会生产586,奔二、奔三、奔四,就相当于武功很高,就相当于我们的专业技能,所以这方面他和我们是一样的。在其他方面他就是一个凡夫俗子,我们要是张无忌,我们也干不了政治,干不了大事业,优柔寡断拖泥带水,经常被女孩子欺骗,这无所谓。所以张无忌更像我们普通人,普通人我们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更多的要考虑自己的生活。
而金庸的作品越到后来,他的佛家思想越来越严重,我们可以举《天龙八部》为例,《天龙八部》这个名字就是从佛学中来的,里面充满了佛学的道理。陈世骧先生概括得非常好,他说《天龙八部》叫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所有的人都是冤的,所有的情都孽情。因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不平常的挫折,每一个人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看萧峰曾经发誓,说终我一生,绝不杀一个汉人。可是结果呢,他迫不得已,杀了很多汉人,聚贤庄一场恶战,他杀了多少,打死了很多自己昔日的兄弟,这是《天龙八部》的第一主人公。第二主人公叫段誉,也是很倒霉的一个人,好不容易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好不容易又爱上一个女孩子,发现是自己的妹妹。你说这人生多惨,简直恨不得死了算了。爱上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自己的妹妹,痛苦死了。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佛家冤孽的思想,这是一种冤孽,好在金庸是有菩萨心肠的,最后都给它一起解决了。最后突然发现所有这些人都不是他的妹妹,就都给他解决了。那么在小说的第三个主人公虚竹的身上,就更体现出佛家思想了,我们看虚竹是一个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的,由少林寺养大的,这样一个很普通的一个和尚。小和尚长大的,他从小学习很好,所以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做一个好和尚。因为他没有接触别的道德标准,他的标准是做一个标准的一心一意的好和尚,而做好和尚的要求就是不能破戒,什么戒都不能破,好好遵守党纪国法,校规,中学生守则,守好了你就是一个小和尚。可是人生无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在不自由的情况下,虚竹一戒一戒全给破了,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女色也近了,简直要崩溃了,一个做好和尚的条件一一都不具备了,简直说要死的心都有了,他只不过要做一个好和尚,这样一个卑微的愿望,老天爷偏不让他实现,一个一个都让他破掉,我们知道这种痛苦是可以想见的。可是峰回路转,当所有的戒都破掉之后,这个时候突然发现他仍然是一个好和尚,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虚竹是一个最好的和尚,佛学的光辉这个时候才普照出来。最后证明他是一等的好人,他是这个小说中最慈悲的人物之一。所以我们看在《天龙八部》几个主人公身上都体现出深刻的佛家的道理,佛家的道理也好,道家的道理也好,儒家的道理也好,它都和侠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和侠肝义胆,仁爱牺牲这些概念相联系。《天龙八部》中的这些大侠作为一个武侠人物,武功也很高,但他们的武功都不是最高的,小说中武功最高的恰恰不是这些大侠,而是一个少林寺无名的扫地的老僧。天天在那里扫地的,一个卫生管理员,谁也没想到他的武功是最高的,这些人打得一团热闹,但是没想到这个老僧一出现,轻描淡写地把他们全部打败。这里就包含着佛家的无名的无相的思想,最后这个老僧给他们讲佛法,说为什么要练武功,练武功本来是为了参透佛法用的,是参透佛法一个辅助手段。可是当你佛法参透到很高境界的时候呢,又不需要这个武功了,这个道理讲的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说《天龙八部》它所探讨的侠的侧面,侠的精神,可以说是深不可测,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我再引一句陈平原先生的话,陈平原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有人想借助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就是你想学习佛经吗,想学习宗教的道理吗,你去拿一本佛学书来你会觉得很深奥,读不进去。那你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可以作为学习宗教知识的入门书,我觉得陈先生所讲的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在这样几个人物身上。
那么鲁迅先生曾经批判说《红楼梦》之前的小说有一个毛病,叫做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叫好坏太分明,到了《红楼梦》才打破了善恶的界限。我们看金庸小说其实就是这样的,有一部分人批评金庸的小说,说他善恶不分。有人说我喜欢看梁羽生的小说,善恶分明,说金庸的小说正邪不明,说明这个人思想混乱。那么金庸说人本来就是这样的,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的善人,哪有百分之百的恶人,我们想一想咱们自己,再想想自己周围的熟人、朋友、家人,谁是百分之百的好人?谁是百分之百的坏人?恶人也有它可取之处,善人也有他可讨厌之处。但是你又不能划分一个百分比,说这个人726是好的,这很难划分的,因为人是活的,他是变化的。所以金庸通过他的人物探讨,写出了善恶相克相生,又相互转化的人性辩证法,善恶是相克服相生相互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