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军在榆次大败种师中之后,虽然没有找到种师中的尸体,更不确认他已经战死的情况下,银术可就打起攻心战。
他命人对外大肆宣扬,全歼种师中的几万大军,阵斩种师中本人。
企图对残存的大宋军队进行心理上的打击。
也确实如此,这个假消息传到大宋的都城之后,朝廷震荡,有人趁机提出了大金不可战胜的神话,原本受打压的求和派开始有了投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金军主力还立即调转大军南下,于五月十九日在太原重镇南端位于盘陀一带,将重新集结的姚古大军再次击溃。
姚古这一次比上一次败得更惨,伤亡简直惨不忍睹。
就在这样,在宋军占据优势兵力的前提下,由于朝廷急于求成,不顾及战场的实际情况,胡乱指挥,被金军运用各个击破的战术一一打败,使得第二次支援太原作战的彻底宣告失败。
当初姚古跟种师中一样,也是反对急于北上,应该查清楚金军主力是否真的撤离,还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挥师北上。
他和种师中一样,对完颜宗翰这个金国的常胜将军十分的重视。
然而武将知道战场的情况有什么用,他们根本就不能左右战场上的主动权。
甚至连出兵和驻守的权利都没有。
种师中都能被弹劾,他姚古自然也逃不掉这个命运。
他被谏议大夫杨时弹劾,说他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在驻地逗留不前,于是向皇帝提出建议,诛杀姚古,杀一儆百,以示朝廷威严。
小小的一个谏议大夫,竟敢如此妄言,对远千里之外的战场指手画脚,建议皇帝临阵诛杀大将。
足见大宋已经荒唐到什么地步。
姚古手中有兵权、而且在接连收复失地的情况下别人都敢弹劾于他,更别说现在打了败仗。
朝廷将种师中战死一事归咎在他的身上,又找了几项罪名安插在他的身上,剥夺了他的领兵权和职位,并且将其贬斥于广州。
至此,跟种家齐名的姚家将大部分都失去兵权(姚古的儿子姚平仲之前偷袭金营失败失踪),变得一蹶不振,直到燕王面世,召集他们恢复汉家天下,他们才得以重要出山。
第二次救援太原失败之后,宋钦宗一改之前变化多端的脾气,居然越挫越勇,再次组织起第三次救援太原的军事行动。
这一次的军事行动比前两次更大,宋钦宗从各地调动了二十二万人马前往太原。
光武将的阵容都堪称豪华。
其中有辽州(山西左权县)的王渊部,隆德府的解潜、折彦质部,汾州路的张灏、折可求部,南北关(山西灵石阳凉南关和北关)的范琼部。
全部兵力部署呈扇形展开,企图以优势兵力围歼金军,一战而解太原之围。
宋钦宗认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扯淡,此次大战必定会取得胜利。
而且这一次的军事主官更是启用了在东京保卫战中一战成名的李纲。
从表面上看,大宋的赢面可以达到九成九,因为完颜宗望的西路军虽然号称二十万,但是他和东路军完颜宗望一样,号称三十万实际只有六万,完颜宗翰实际也有只有几万女真兵马,剩下的就是投降过去的义胜军。
就这点兵马,要围攻太原城,又要应付朝廷的援兵,实在不够看。
然而实际上呢,李纲虽然是河东、河北宣抚使,节制河东各路兵马,但是并无实权,而且还会受到宋钦宗的牵制和猜忌。
他请求调拨物资、士兵和战马,都被朝廷大打折扣,申请拨付的银、绢、钱等军需用品各一百万,却仅仅得到不到二十万。
更令人气愤的是,李纲请求统一指挥各路大军,却遭到无情的拒绝,各路将领根本就不认这位在东京保卫战才窜起来的文官,他的资历比种师道,种师中和姚古这些老将差远了。
将领们表示只会听命于远在东京城的皇帝,他们也习惯各自为战,极少相互配合。
就算前线战事进行的怎么样子,他们都会严格按照皇帝之前下发的阵图进行。
更有甚者,有人公然跳出来指责李纲一介文官,不通兵事,不应该做那么大的军事主官,这对于前线将士的生命是不负责的。
这个大胆的家伙不是别人,正是王铁的结义大哥——彭原李孝忠,他率领募集而来三千家乡男儿进京勤王,到了东京城之后却发现他这们的队伍却排不上号,郁闷的要死。
这一次跟着大军出征却发现指挥系统混乱,长久下去必然出事,于是就大胆的弹劾李纲,希望朝廷换一个有威望的主将来统领支援太原的将领。
然而李纲虽然被皇帝猜忌,甚至于处处防范,却不是像李孝忠这样没有任何职位的武人就可以弹劾的,上书不久之后他也被人弹劾了,朝廷连夜派人来抓他这个妄人。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的李孝忠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