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想到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情。
在靖康之变中,开封的外城已经陷落。大宋朝民间抗战的激情十分高涨,尽管朝廷奴颜婢膝,割地求和;尽管金国军队杀一儆百,倒行逆施;尽管天寒地冻,缺衣少穿,但城中的百姓自发组织的抗金斗争却从未停止。他们杀死金国&ldo;议和&rdo;来使,自发组织抗击金军,仅仅到官府领取甲胄和武器的民众就有三十万之多,可见当时开封城内民众的力量之大。但大宋朝朝廷却因为要和金国议和(当然,金国对议和仅仅是虚假的敷衍而已),竟收缴民间百姓的武器,更不允许百姓抵抗。同时,强行对百姓收刮金银,以图积攒议和之资,送给金国。致使开封满城地悲戚哀叹,民不聊生。大宋的百姓请求官府发放回武器,但被无情地拒绝,为了抗金,于是百姓私自铸造武器,于夜间偷袭开封城外的金军,金国对此感到十分震动。但宋廷为了表示议和的诚意,对反抗进军的百姓大加镇压,并杀害百姓的反抗领导者,砍其头于城头示众。即使到了最后,开封外城陷落之时,数万的城中百姓哭声震天,他们强行求见宋钦宗,提出了拼死抵抗的要求。但还是没有被钦宗接受。最后钦宗屈辱的两次进入金军大营谈判,并且一去无回。城中百姓不忍钦宗皇帝的离去,哭声和挽留声甚众。有的百姓因为不忍心钦宗皇帝离去,紧紧拉住宋钦宗,但手臂却被投降派无情斩断,可仍旧不忍舍弃。皇帝走后,大宋的百姓站在雪中,顶着寒风,向远方翘望,等待钦宗的回还,实在不能不让人动容。但他们的皇帝却再也没有回来。
小赵皇帝想,如果我们打仗失误,金兵攻破外城,我们怎么办?
大宋朝廷没有丧失人民的支持,是打仗的基础。
只有事先对老百姓进行军事训练,开展城市巷战,金兵面对这样的老百姓,这样的城市,也不能捡到便宜。他们可能会因为巨大的人员消耗撤军,或者打败仗。
现在就要往最坏的方面去考虑问题。
小赵曾经到后苑的库房,看到整库整库的武器装备。如果我们训练老百姓。给老百姓发武器,开封就会新出现几十万的兵。
毛主席说:&ldo;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rdo;在武装的大宋人民面前,金兵是会打败仗的。
小赵皇帝下了一道诏书:
鉴于金兵已经兵临城下,为了抗战的需要,各部队从现在开始,在金兵还没有被打败撤兵之前,要抽调人员,到各街道去。各街道也要组织所有青壮年男人,立即参加军事训练。年轻的妇女,如果自己要求的也可以参加训练。
训练好了京城的老百姓,我们就建立了打败金兵的兵力基础,金兵就一定会失败。
我们京城保卫战总指挥部的物资供应科,要根据需要,尽快发放武器,力争参加训练的人员,人人有武器。
小赵写完,想:&ldo;平时不烧香,即时抱佛脚&rdo;。人员是现成的,临阵磨枪,也比等勤王之师来得可靠,实在。
正月初七的早朝,实际变成了升官的朝会。
吕好问把经过吏部和两个宰相商量的各省、各部的官员任命名单交给了小赵皇帝。小赵皇帝为了省事,马上把名单交给朝会举手表决,结果全部通过。最后念名单,念一个就是一片掌声。
后来大臣们出来表态,说这是一个又公平,又能干的名单。今后朝廷办事一定是又好又快。
朝会结束。小赵考虑还没有视察过内城的防务,带上李德全王文与众侍卫,骑上马,沿内城的城墙挨一挨二的看。
原来,内城,太上皇赵佶十分看重它的城市美化功能,竟没有破损的地方。
看了内城的城墙,看皇宫。皇宫的防务更让人放心。
看了内城的城墙,皇宫的城墙,小赵皇帝不放心西水门的防务。到那里一看,石头齐备,人员齐备。因为皇帝特别关心的地方,兵力也特别充足。现在城里的将军们对小赵皇帝也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对他的命令执行起来不打折扣。
现在的问题是炮兵没有着落。组建得太早,怕消息泄露。金兵不来还成问题。干脆在第一仗结束再秘密组建。
没有事干,小赵皇帝干脆带李德全王文们去街道上去转街。
街上已经没有以前热闹了,太上皇走带走了一批人,后来小赵皇帝又放走了一些大臣。外地来做生意的,因为金兵已经渡过黄河,又走了许多人。不过因为现在小皇帝有稳坐中军帐,不慌不忙的样子,开封城里紧张恐慌的气氛并不浓厚。现在的将军们是乎是一定要打胜仗的样子,对城市的民心影响也很大。
小赵皇帝走了大街,他还想穿小巷。走了一段小巷,看见房屋的砖墙上,贴上了布壳。他曾经学过打布壳,是卖给那些做鞋的小厂。现在离现代八九百年前,也一样在打布壳。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在现代自己打布壳是用报纸,在报纸上贴上布。现在是布上贴上布。
见这个布壳,他突然想起一个东西,宋代没有白铁皮,用布壳可以代替,做一个东西。他要李德全去买十几张。李德全还不愿意的样子,不过是皇上要买,不敢抗旨,只得去买。一会李德全就买回来了。原来,这家打布壳,也是为了出售的,人家买去做鞋子。还说欢迎下次再来。
买了布壳回了皇宫,皇后笑着问:&ldo;皇上,是不是要臣妾做鞋子。&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