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一把安全的糖果,接下来的聊天就更加方便了。
大家都没有摆架子,坐在田地边,孩子坐在中间。
骆涛又想起这前那个怎么不上学话题,就又问道:“我说金花,你们怎么没上学啊?现在好像还没到放暑假的时候。”
她沉默了。
她的大妹,也就是刚才以身试糖的小姑娘,她叫梁金竹,别看她年龄比姐姐小一岁,胆子可要比她大很多。
“我们家没有太多的钱,让我们去学校。”她说这话没有一点自卑,很是坦然。
“哦?可是,拒我了解上小学是不要钱的啊!”骆涛不太了解这个政策的实行,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
“你说的不对,我们这半年要五块钱,没有是不能去上学的。”梁金竹以极快的速度反驳道。
骆涛对此有些意外,心知孩子是不会说谎的,忙望向胡同志,他出口解释了一下。
“小姑娘说的没错,学费是不需要交,但是书本费还是要交的。……还有政策刚实行,下边不一定都及时跟上。……”
经他这么一说,骆涛才明白,这就是上有策,下有招,不是说他们在敷衍上面的大局,而是在断章取义。
书本费?什么叫书本费?
一学期五块钱,一年就是十块钱,1986年对于山区的很多的家庭都是一笔大的出入。
何况梁金花家还有四个孩子。
“哦,原来是这样。”
骆涛又拉着梁金花说话,“你的年龄可不小了,在上小学还是上中学?”
“上了四年级,就不上了。”梁金花还是紧张放不开,说话声音很小,但她眼神里很渴望上学。
既然知道她为什么不去上学,骆涛也不在继续问这个话题,转问她的家庭收入,“哦,那你们每天割毛草编篮子,能挣多少钱?”
她想了好大一会儿,才说:“这个,很难说的,有时候能卖出去,有时候卖不出去。”
“那这编一个篮子要多长时间?一个多少钱?”
“我爷爷编的快,他一天就能编出来一个,我就慢很多。一个就卖五角。”她有点不好意思,也有羞愧的意思。
“哦,这可是辛苦活。”
几人正聊着,远处就来了好几个村里的大人。
这绝对是刚才有人偷偷去通知村里了。
为首的是位老汉,看着很年长,后面跟着几位,年龄也是不小。
见他们来了,大家起身迎了一下。
梁金竹最先说话,“幺爷!”就向着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大哥跑了过去。
小家伙见来了大人,也都立马跑了过去。
那个叫做幺爷,说着一口的方言,就听到“胡闹”的词汇。
别的就听不懂了。
小孩子的插曲并非影响接下来,大型社会氛围。
这几个走近来,不难看出他们都很紧张,也不知道何时走出一位上了岁数的干部。
“老梁,这位是省城的胡书*记。”他拉这位梁姓的老者拉到胡同志面前介绍道。
看他们熟悉的劲,不难猜出这位应该是位乡镇基础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