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学?通过背诵熟记的课文、通过按照严格的规则容不得临时发挥的作文来教学。只有结结巴巴的背,没有创作,更谈不上评论和批判了。要符合事先准备的范文,就像这位私塾老师所说的:&ot;我都是引经据典。我自己的东西呢?从来也没有过&ot;依然援引孔子的原则:&ot;述而不作,信而好古&ot;。
正当英国人大唱赞歌之时,乾隆却自己揭露起这种制度的无效率来,尽管没有对它进行否定。他说:&ot;从来内外大小臣工办事,难得适中,非过即不及&ot;。
在许多方面,英国人渐渐发现那些&ot;启蒙时期&ot;给中央帝国罩上的恭维帷幕消失了。但是在有些地方,他们的幻想又冒了出来。他们认为政权掌握在知识贵族的手中:&ot;谁要是没有成功地通过最难的会考,那他就得不到荣誉&ot;。的确有一位像松筠那样随身携带大量书籍旅行的人,但又有多少学究式的粗人呢?我们的旅行者知道和珅来自哪个阶层吗?且不说被他扶上去和打下来,以及被他收买和被他抛弃的那一群人又是来自哪个阶层?
是否应该像人们经常做的那样,把中国的这种制度与共和政体法国的公职制等同起来呢?我们能接受他们惩罚一位高级官员的方式吗?某地遭到了蝗灾,巡抚马上就挨打并被革职;还有一位大官,因为在公众场合表现得过于高兴,损害了他职位的尊严而被扣去一年的傣禄。提出任何一个被认为是不好的建议的人,都要受到惩处……
有人问孔子:&ot;何谓四恶?&ot;孔子曰:&ot;虐、暴、贼、有司。&ot;他能否猜到这四恶将并存在这个停滞不变的社会里,而根据他的学说建立的贡院将在里面起着最重要作用?
中国的体制不仅仅对欧洲人是个幻影,它也是一个不时实现的中国梦。有多少父亲对他们赶考的儿子说:&ot;我的祖上都是平民百姓,只要你能考中,我死也安心了!&ot;对于一个中国农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没有比儿子中秀才和成为&ot;书香门第&ot;对他们更有吸引力了。
十全十美的制度是不存在的。在哪个社会里&ot;继承遗产者&ot;不受惠?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考试制度有个好处:它给这个停滞不变的帝国引进了一点社会变化。当然这种制度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中国人自己也争先恐后地进行了揭露。
这种以文取士和形式主义的结构一直延续到帝国的末年。然后文化大革命把两千年来的能人统治的优点连着它的缺点一扫而光。但它并未取得完全成功。
第六十七章 &ldo;我国的造化&rdo;
(1793年11月15日-22日)
这期间在浙江,使团的另一部分人正去舟山:有本松上校、丁维提博士、画家亚历山大、马金托什船长,还有包括霍姆斯在内的卫队士兵、仆役以及维修设备的机械师等人。
这队人马经过浙江宁波府。英国人曾在那里拥有过一个货栈和一个代理商行,由于&ot;行为不端&ot;他们丢失了这两个点,直到1859年才费了大力把它们夺了回来。这个港口城市位于杭州湾的南岸,是当时那个地区的商业中心。以后被地处杭州湾北部的上海所取代。
马金托什的贸易问题在那里被提了出来,但马戛尔尼并不知道。
无偿馈赠换取感恩戴德
大家记得,乾隆设法把宁波变成了一个商业冷落的地方:赶走了在本世纪初与英国商行有往来的所有&ot;奸商&ot;,所有的&ot;买办&ot;的后裔。马金托什船长事先被告知,他不能进行任何货物交换。皇帝再三重申&ot;只能在澳门和黄埔进行贸易&ot;。
然而,读了士兵霍姆斯的记载就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宁波是商业冷落的地方。买卖在那里还十分活跃。&ot;11月15日,我们看到了宁波这座著名的城市,它建在一个荒芜的峭壁的圆丘上。当地百姓对英国使团表现出特别的恭敬&ot;;城里的头面人物&ot;更是热情殷勤&ot;。英国人觉得他们比其它地方的中国人更健谈。&ot;宁波用自己的船同巴达维亚、菲律宾诸岛以及沿中国海的其它公司进行大量的交易;它通过广州口岸为欧洲商船提供商品&ot;。
城里的主要官员给每个英国人送一份礼,有丝绸、茶叶、南京土布、烟丝和其它小玩意儿。为使英国人逗留期间过得愉快,他们费了不少心血;但是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了七、八天的雨。英国人只能呆着不动。&ot;我们急于回到离我们仅40公里的&39;印度斯坦&39;号船上,这使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坏。中国官员觉察到了这一点,但他们并不生气&ot;。11月23日上午,画家亚历山大确实也这样记载:&ot;雨下个不停,透过船篷往下流。风从缝隙钻进船舱,我们在风雨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ot;。
突然间他们看见了一包包的茶叶和丝绸。这是中国送的礼品。为此,浙江巡抚从远处弄来丝绸,因为宁波并不出产。
中国人的令人惊奇的心理!为了掩盖拒绝的真正原因,就竭力贬低宁波的重要性。不能在那里进行贸易。但是这最后一招做得很漂亮:不要任何东西作交换,只要表示皇上的宽宏大量,就像皇帝所指示的,要让对方&ot;感恩戴德&ot;。
军人准备弹压
松筠是这样向皇帝报告去舟山的部分使团成员的沿途情况的:
&ot;奴才等前于15日经过宁波府时,该夷官等曾向伴送的官员言及杭绸,意甚欣羡,亦未敢言欲购买。奴才等见其颇为恭谨,因而商酌莫若略备茶丝,传宣恩谕,酌量赏给,更足以昭圣慈体恤。因传主该夷官四员,谕以此处向无洋行,无从交易,况尔贡使今已前赴广东,自可在澳门、黄埔地方照例购换。今蒙大皇帝俯念尔等恭顺远来,现在登舟开洋,不无日用之需,特赐尔夷官四人每人杭绸四匹,茶叶各五十斤。丝各六斤;随从兵丁亦各酌量给予茶叶、布匹。该夷官等当即免冠优地,连次叩头祗领,其感激欢欣之状形于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