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兆奇整理于1953年)
第35章鲜血洒在雀儿山上
谢蔚明
我们这一行之中谁也没有见过张福林。但我们一进康藏高原,就象亲眼见过他的音容笑貌、就象和他生活在一起感受到他的精神气质一样,熟悉了他的名字,熟悉了他的英雄事迹。但我们来康藏高原毕竟迟了一步,张福林早已离开了人间!
1954年4月9日,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车过雀儿山的时候,团的首长们在西边山腰上拜谒了张福林的陵墓,敬献了花圈,洒下了悼念的热泪!
猛抬头,陵墓前牌坊上的&ldo;英雄永活人心&rdo;六个大字以强烈的光芒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并且震动了我们的心。这简单的六个字,却是永恒的真理。
还是1951年冬季,在海拔5047米的雀儿山,张福林就和他的战友投入了劈开雀儿山的战斗。那时候,张福林是小炮班班长。为了适应劈山修路的任务,上级确定把小炮班变为爆破组。有的同志认为:炮兵的技术是打炮,怎么可以搞爆破呢?张福林同志说服了这样的同志:炮兵会打炮,也可以搞好爆破,步兵也可以变成工兵。他动员班上的同志响应上级的号召,服从祖国的需要,虚心学习技术,准备为打通雀儿山进行战斗。
施工了,正是11月天,&ldo;雪线&rdo;以上刺骨的寒风就象小刀子那样的锋利,大雪下得齐腰深。大自然恶劣的气候并没有把张福林难倒。讨厌的是高原空气稀薄,张福林来到雀儿山后,经常头昏眼花,有时候还要呕吐。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他高度贫血。医生认为雀儿山上的气候对他的健康有害,要他下山去。他坚决不肯。他说,在任务这样紧张的情形下,我是不能下山的。医生被他坚强的意志所感动、折服。
张福林考虑的不是个人的问题,他想的是怎样提高工效、完成任务。当战士们吃罢晚饭照例做游戏的时候,张福林就不见了。战士们一打听,才知道他到工兵团学放大炮的经验去了。只不过几天的时间,张福林就学会了对待各种性质不同的石头用不同的打炮眼、装药的办法。很快地,全班战士从班长张福林那里学会了这些技术。在开石方的时候,这些技术立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第一炮装炸药70公斤,炸掉坚石570立方;第二炮装药40公斤,炸掉坚石470立方。由于张福林的刻苦钻研,工效迅速地得到提高,在全排、全连起了示范的作用。
12月10日上午,部队正在集合吃饭,张福林发现第三排装炸药的炮眼有缺点,他考虑这会造成浪费,达不到标准工效,于是连午饭也顾不得吃,帮助三排去纠正缺点。这里头一天放过一次炮,山上的石头已经受震松散;当他正在工作的时候,一块两立方的大石头突然坠下,砸在他的腰部和右腿上,鲜红的血立刻把岩石石的冰雪染红,并且凝固起来了!
隔了好一会,张福林从昏迷状态中醒过来。没有哭叫也没有呻吟。围拢在他身边的同志们都流着眼泪。他对指导员提出了要求:&ldo;指导员,我不能再为党工作了!在我的衣袋里还有45万元(旧币)人民币,请代我交最后一次党费吧!&rdo;
张福林接着对连长说:&ldo;我对不起党和上级!上级一再叫我们注意安全,我的爱国计划里也订了这一条。现在,我不当心,被砸伤了。这是应该检讨的!&rdo;
卫生员走了过来,要给他注射强心针,他拒绝了,&ldo;我已经不行了,为祖国节省一支针药吧!&rdo;
当排里的同志们抬他上担架的时候,他同样表示拒绝:&ldo;我已经不能再参加祖国的建设了。同志们,施工紧张,大家别为我耽误上工。&rdo;
直到张福林停止呼吸前的一刻,他没有交待。句私人的遗言,他所关怀的是康藏公路的前进,他遗憾的是自己不能为党、为人民再多做一些工作。
同志们清点张福林遗物的时候,发现在他的挂包里有5包菜籽和一本日记。战士记得,这5包菜籽是他进军康藏高原以前,用自己的津贴在四川买的。那时候,张福林就向往着在康藏高原播下种子,让同志们和藏族同胞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
日记里全部是他领导方法的自我批评和工作经验的体会。
全师的同志都哀悼着张福林烈士。
师党委会通过关于追认张福林为模范共产党员的决议:
&ldo;&tis;&tis;&tis;团&tis;连&tis;&tis;炮班班长张福林同志,现年26岁。河南扶沟县人。贫农出身,农民成份。1948年8月入伍。1950年9月11日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11日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ldo;张福林同志入伍之后,曾参加过太原、秦岭、成都等地大小10多次战役,他在残酷的斗争里积极钻研军事技术,成为一个在500米内百发百中的射手。在川西剿匪时,他曾通过房东瓦解了土匪杨万贵部……为了建设祖国的边疆,他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福林同志不愧为祖国人民的好儿子,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的战士。为此,特决定追认张福林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一等功臣,并命名他所在班&tis;&tis;炮班为&lso;张福林班&rso;……&rdo;
张福林伟大的精神,带动了全体筑路部队前进。&ldo;张福林班&rdo;的同志继承了他的事业,在筑路部队中始终保持了模范班的荣誉称号,在全军立过一等集体功。全班同志每个人也都立了功。张福林生前所领导的战士,大部分都当了排级以上的干部。他们实践着张福林的精神意志,教育着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