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的计划归纳起来就是重视科学,提高医生的身份地位,扩大救治范围和培养先进人才。由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铜活字已正式流行于江苏一带,万历间(1573~1620)又出现了套板印刷。明代出版业的繁荣,为医学著作出版和医学知识普及创造了方便条件,再加上明代医学发展的也很快,大量的文人涌入医学领域,所以医学知识的普及已经不成问题了,但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医生,只能说是一种爱好和业余行为。明代沿袭元制,将户口分为民、军、医、儒、灶、僧、道、匠等,规定各户必须子袭父业。一入医户,子孙就必须世代业医。明代医户,大多社会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温饱,与乐工、厨师、班匠等同,常有逃户现象,或于造册时贿赂官员改籍,统治者对此曾累加禁止。规定医生只有成为残废或年逾七十不堪应役时,才许放免。女真社会由于刚刚转型虽然医生的待遇虽然不错但是社会地位也不高,所以说关键在于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我的这个倡议得到了几乎是所有医生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有些汉族文人仍然不愿意为女真效力,但是对于救死扶伤这样的好事是不会拒绝和反对的。那些女真人对于提高医生的地位多多少少的有些意见,但是也都不重要,这事情努尔哈赤已经赞同,再加上谁都不愿意得罪医生,道理很简单谁能保证每个头疼脑热的呢,再说女真人征战沙场受伤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就更没必要和医生过不去的了,所以这些改革的阻力并不大,唯独是让女人也学医做护士这件事遭到了很多汉人医生的反对,我就把这件事暂缓,这时需要他们支持,犯不着为这事情和他们闹翻脸,等等也好,不影响大局。
于是众人商定下,便有了初步的规划。
第一件要做的事是建立官方书院培养新人,这并不难,关内的各种书院曾出不穷,尤其以东林书院出名,不过这些书院大多都是研究程朱理学,孔孟之道,再就是为了科举而形成的,我们所要成立的这个书院则专门是培养医学人才的,这在此时的中国可能是可创举吧。书院暂时定名为杏林书院,我为第一任院长,嘿嘿,这还是众人一致推举的呢,可由不得我不干,就我内心而讲,要是不让我做这个书院的院长,我还真的就是很失望呢,幸好皇太极没有叫我失望,当他率先举荐我的时候我高兴的真想上去亲他一下,但是还是假意的推辞了一番才高高兴兴的上任。其实我当这个院长可不是为了官瘾,我已经是太医院院判了,官是够大了,做这个院长我有自己的算盘,只有做了院长我才能在这所杏林书院中推行现代的教育体系,否则一切也就成了空谈。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按摩,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而杏林书院则简化这些科目下设药学系、临床系、护理系和研究所。这个系是我提出来的,别人都没争执什么,不过就是个名字,关外不同于关内,这若是在关内那些老学究们还不考教许久。临床这一概念也是我提出的包括了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骨科和五官科分为不同专业,取消了针灸科和祝由科,针灸科并入研究所专门研究,而祝由科这样的咒禁巫术不要也罢,没想到这倒引起了一番争论,原来不论中外,咒禁巫术均是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因为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自然与超自然的界限并不清楚,一旦法术无验,被否定的仅仅是法术的操作者,而不是法术本身,所以在中国古代,咒禁疗法在医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其实咒禁疗法的本质是巫术,它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精神活动和时实践活动。巫术是属于科学、宗教学、人类学、哲学、神学等领域的现象,它不是理想的人类文化形态,但又是不能忽视的人类社会的一个实际侧面,没办法也只得搬进研究所。药学系和护理系的事情比较好解决,我本身是学兽医药理的在这方面轻车熟路,至于护理系也好办,医务所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于是整个原来的战时医务所全被我请入了杏林书院。
大略的将杏林书院的框架搭了起来,然后任命各系的主管,我把他称为祭酒,这可是延用中国古代的叫法,所以无人非议,祭酒下面设教授,准备请来各科的佼佼者从教。研究所由我担纲,这个研究院我可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这里将成为我阐述和诠释现代医学的重要场所,疏忽不得。
杏林书院暂时就这样定了,接下来就是选址建院,需要筹备一段时间。
第二件事就是建立全民的医药体系,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府、州、县均设专职医官。府设医学正科1人,州设典科1人,县设训科1人,负责辖区的医药卫生。据《顺天府志》等载,各县还设有惠民药局、养济院和安乐堂。我仿照明朝的这种制度决定在各府县设医药局,但是简化明朝繁琐的设置,医药局包含所有和医学有关的事务,主要负责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疫病监测防治,古代中国造成大面积人口死亡的除了战争和天灾外,就是瘟疫了,对此我十分重视,但是这时的女真政权在各地根本就不具有这样的设置,所以各处都是空白,如何派员成了一个大难题,我手中实在是没有可派之人了,此事只能放缓,等着杏林书院成立,在从关内及各处招募人选,真要办起来恐怕至少要一年以后了。幸好此事女真所控制的疆域广泛,但是人口只有一百多万不是十分集中,暂时不会有大的疫情发生,但是将来就不好说了,心中虽然召集也一时拿不出解决的办法,只好等着。不过惠民药局还是可以先在各人口集中的府县开设的。这个惠民药局是明代为平民诊病卖药的官方机构,掌管贮备药物、调制成药等事务,军民工匠贫病者均可在惠民药局求医问药。遇疫病流行,惠民药局有时也免费提供药物。但是明朝惠民药局的设置及管理均很不完善,许多药局有名无实或有医无药,或局舍破败。为了改善这些,我决定采取民办官助的办法,就是利用各地现有的药店作为网点,官方给予一定的补助,让其暂时充当医疗和疫病监测的职能。权宜之策也只能如此了。除了在各府县设立医疗机构外,军队同样设置军医处,专门负责士兵的日常医疗,在战时充当急救所和战地医院的功能,要求八旗每旗一个。由于暂时至少是一年内不会有大的战事(这次宁远大败,女真有些伤了元气,无法积蓄足够力量进行大规模战役)所以这个军医处也可以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