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糙米就像它的名字一般,颗粒粗糙,质地紧实,很能填报肚子,但是米粒发黄,煮出来的饭也是黄黄的,口感也不是很好,煮的时间也相对要久。
之前因为米没了,风夜在高大娘的提点下把储藏间里那口大缸的谷子背了一小袋到村里有石舂的人家去舂米,弄好之后发现居然是这种糙米。可能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碾米工具和技术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所以舂出来的米就是这样还带着皮层、糊粉层和胚芽的糙米。在现代,这可是真正的无公害有机粗纤维营养食品呢,好像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风夜感叹还是古代人比较懂得生活养生,可是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这个时代水稻难种产量一直不高,导致白米价贵,村民们就算种了稻谷也大多是拿来卖了换钱,自家只吃糙米,只留了一些逢重要年节或者来了贵客才舍得拿出来吃上一顿两顿。而如果碰上灾年收成不好的,有的人家就算是吃糙米也要掺上糟糠才能混个饱。风夜知道这个事实之后震惊加恍然:难怪自家里米缸里何以只有少少的雪白大米,感情顿顿吃白米饭在这里是天大的奢侈啊,这里竟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贫困……想起他刚穿来一个月没到就把人家李同爷爷存下的一点白米煮粥吃光了,不由得直冒黑线。
唉,这难道也是穿越到落后时代落后地区还摊上个穷困身体的悲催?!
好不容易等到饭熟了,风夜早饿得腿发软了,狼吞虎咽地刚吃了没几口就听到高大娘的声音传来:&ldo;同娃子在不?&rdo;
风夜只得依依不舍的放下碗走出去,&ldo;是高大娘啊。&rdo;
&ldo;哎,来看看你。哟,着还没吃饭呐。咦?你这是什么菜呀?怪还看的。&rdo;高大娘指着那盘土豆丝。嫩黄的土豆丝配上嫩绿的葱段,卖相确实不错,调料虽然只有油盐豆酱,做出的菜不尽如人意,不过味道还是过得去的。
&ldo;炒土豆丝,哦,就是用那个土蛋做的菜。&rdo;土蛋‐‐风夜嘴角抽了抽,他是极其的不理解这个称呼,本来马铃薯叫成土豆已经够通俗的了,哪知道还有个更通俗的?看来那句话说得真不错: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这边厢高大娘听了心里大吃一惊,本来昨晚听老头子说起这事儿她还挺不以为然的,哪知道这孩子居然就这样直接把这土蛋做成菜吃了,还真不是一般的迷糊哟。她赶紧拉着风夜迭声问:&ldo;那你吃了吗?你真的吃了?&rdo;
风夜被攥着胳膊,只能连声道:&ldo;吃了吃了,刚吃了几口您就来了。&rdo;
&ldo;哎,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这土蛋是不能吃的,以前李胜林家的也吃过,差点吃出大毛病来。你伯伯昨天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你怎么还吃?&rdo;原来还是这个问题啊,风夜看她一脸着急,赶紧解释道:&ldo;大娘您别急,我没事。您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嘛,这土蛋能吃的,以前李大娘吃了生病,那是因为放久了长芽了,吃了才那样的。&rdo;
看她还不信,风夜又接着说:&ldo;真的,大娘。我以前也吃过,现在不也好好的吗?真的是长了芽的土蛋才不能吃的,像这样新挖出来的没发芽的是没事儿的。不信您看,我刚才吃了也没事嘛。&ldo;说着还应景地拍拍胸脯,一脸健康宝宝的样子。
高大娘半信半疑的看看那盘土豆丝,又看看风夜,确信他真的没什么异样才罢休,不过紧接着又说:&ldo;我看你还是别吃这个什么丝了,呐,大娘给你带了点菜来,以后没菜吃了你也跟大娘说,别乱吃东西。&rdo;一边说还一边将放在门边装着几棵白菜两个萝卜的篮子提过来,&ldo;你家可只有你这一根独苗了,别再出什么事儿来。啊呸,该打,看我这乌鸦嘴。呐,这还有一点酱菜,是大娘自己做的,给你就饭吃。别吃那个土蛋了啊,听话!&rdo;
风夜既觉得无奈,心里又有些感动。这么久以来,他对这个山村虽也慢慢熟悉起来,努力地想融入这里的生活,但这种行为却更多的是一种隐忍的认命,他心里其实还是有着一丝期望,觉得有朝一日他还是可以回到现代去。而这个不确定的希望,未知的未来,和现实的窘迫使他始终觉得隐隐的恐惧,忧心着自己也许哪一天没等到穿回去就交代了小命,死在这个陌生的时空,谁也不知道在这个身体里,曾经住过一个叫风夜的异世灵魂。所以他在平时跟村里人相处时,总会无意识的将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却又像一只孤独彷徨的小兽般,渴望有人关心,有人倾诉。
高大娘真诚的关切使他感到了温暖,一直淡漠和强装坚强的心中有一道暖流缓缓地直往眼底涌去。此刻,他就像一个被别人欺负了的孩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家人,心里的委屈仿佛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不可遏制的随着眼泪涌出来。
高大娘以为他是想起了过世的亲人而伤心,就把他搂进怀里爱恋的拍着哄着,心里也不由得为这孩子难过。
7
7、下种
这几天风夜一直在忙着冬小麦的事情。他家的水田离溪流近,灌溉方便,因此不用三天他就已经把小麦下种完毕。
说起这小麦下种,其中还发生了一个事儿‐‐关于他家的地窖。
风夜决定要种冬小麦之后才发现自家没有麦种,他想着是不是到村里谁家有剩余的买些来,谁知他去找村长说这个事儿的时候人家村长就一句话:你家的不是就存在地窖里么。风夜就郁闷了,感情古代农村的底细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他发掘出来的?!他可从来没想到过地窖这玩意儿啊。
回到家里,按着村长的说法,他在屋后仔细的查看,果真在菜地的一角找到了一口地窖。搬开上面糊满泥土杂糙的板盖,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概两米多长一米宽接近两米高的土坑,底下和四面的泥土应该都是沓实了的,其中的两面坑壁按梯形金字塔的样子就着土矗了四五层阶梯,上面用木板垫着,堆了一些东西。
风夜找来短梯子架好,爬下去好好地瞻仰了一番。
这地窖修的没有风夜想象中粗糙,五个面包括土阶梯都是仔仔细细的拍实,上面还留有不知什么时候洒的石灰粉的痕迹,一些地方还砌了石块。每层阶梯都堆了东西,风夜一一翻来看。有两小布袋的小麦;两袋谷子,应该都是糙米;一小袋荞麦,半斗玉米粒,半小袋红红的大颗扁豆;一个藤编的大篮子,底下装了大半蓝的高粱,上面还堆着一大串用苞衣绑在一起的玉米棒子。最底下的一层一边是三个小口大肚的陶罐和两个小坛子,打开看,三个陶罐中一个是满满的萝卜干,都是夏天的那种小个萝卜带苗整棵晒成的;另外一个装的是切片腌制的笋混芋头苗;剩下的一个装的却是满满的稻谷,这种较之糙米谷来说颗粒小也细长些,应该就是水稻了。陶罐旁边的两个小坛子都用泥封住了盖子,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另一边是两大袋带壳的花生。地上的角落里还堆着为数不少的红薯,十几个大芋头和四五个白萝卜,旁边是一小堆挑出来的个头小的红薯仔,应该是拿来留种的。
当风夜从地窖上来的时候心里不禁感叹:真像是发现宝藏啊,原来李同家里的大部分物资都储存在这里,怪不得说刚过秋收怎么家里的存货就只有杂物室里的那点儿。
第二天,风夜就把麦子拿去撒播,为了不让麦子挂在田里的稻杆子茬儿上,他还站到田里去很小心的撒。还要按着村长教他的,重新挖好排水沟,控好水田的整体湿度,光做这些也花了他三天多的时间。所以,当小麦这边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后,风夜看看自己小腿上被稻茬儿刮出的许多细小的血口子和手上磨出的薄茧,不得不大大的感慨种田的艰辛。
农夫们一年到头的在田里刨食,还只能混个温饱,即使是很殷实的人家一年所赚的钱也不多,虽然这样,可是在这个年代,农民们还是对土地怀着一种膜拜般的执着,一点儿也不像现在那样,农民们抛弃自己的天地到城市里打工,艰辛的赚取低薄的工资,还要受到那些衣着光鲜得体的城市人轻视。古代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和现代的城市经济相比,远远不是一个等级,但是相对来说,古代的整个社会却要少一些不安定因素。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风夜说不清也不想理论这些,他现在操心的只是他如今拥有的三亩几分地而已。
又忙了四天,风夜将自家的几块旱田上的糙除干净,按着行列将要播种的地方耕松,第五天才终于也把荞麦种了下去。考虑到现在这样晴朗的太阳天,他还要每隔三天就给地浇一次水。这么忙来忙去,十几天就过去了。
一天傍晚,他浇完菜之后正要做晚饭,村长家的小儿子高小明就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农时还有作物是偶查资料来的哈,不对的话请忽视之。
8
8、念头
高小明他跟风夜一般年纪,不过看上去要高大许多,可能是家传基因的关系,他跟他上头的两个哥哥大明二明都长得像他爹高村长,高大壮实,活力十足,像一头小牛犊子。这可不是风夜在骂人家,是高大娘这么说的。这个小子好像整天就是风风火火的,听说小时候就是个上梁揭瓦的主,现在长大了也还是皮皮的。
高小明一进院门就拖着风夜的手往外走,一边走一边说:&ldo;我娘让我叫你来家吃饭。快走,就快做好了,我爹和二哥也回来了,就差你。&rdo;
风夜知道高村长和他二儿子前几天同村里的好些汉子都去山外县城附近的一个地主家做零工了,说要去十几天的,想不到这么快就回来了。他被高小明一路拉着走,没一会就到了村中央晒坪旁边高村长的家。
他们家是村中较为富裕的了,房子是一排的粗砖大瓦房,中间是堂屋,旁边各有两间房;在瓦房前的空地上两边还各起了两间小土房,石块和泥砖砌成的院墙上爬着一些枯萎的瓜藤,角落里堆着柴糙垛,院子里几只鸡在悠悠的吃糟糠。
挨着瓦房的一间土房里,高大娘正忙着做菜,看见风夜来了笑着招呼:&ldo;同娃子来啦,去堂屋里坐着吧,一会儿就可以吃饭了。&rdo;风夜红着脸诺诺的应了声跟着高小明过去。
自从上次风夜哭了被高大娘当小孩子一样哄之后,风夜就羞囧得恨不得这辈子都不要碰见高大娘才好。前一次来找高村长问麦子的事,高大娘就在旁边笑眯眯看着,当时他那脸啊,热得都可以煎鸡蛋了,真是老脸都丢尽啊。直到现在他一看见高大娘还是觉得别扭,可是在旁人的眼里,他也就是回复到以前的李同那害羞怕人的样子了。当然,风夜是不知道的。
晚饭很丰盛,至少是风夜穿到这里后见过的最好的‐‐一大盘的红烧肉,一碟煎小鱼,一个韭菜炒鸡蛋,一个素炒菜心,还有一个老火熬的肥肉黄豆。主食则是焖糙米饭加十几个荞面馒头。饭菜很多,不过吃的人也多就是了。村长夫妇除了三个儿子外,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高彩桃已经出嫁,二女儿彩丽定了人家还没成亲,还有大明的媳妇,一大家子人再加上风夜,坐在一起刚凑够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