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与文学共结连理
汉武帝时,汉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于北海(今贝加尔湖)。匈奴人对苏武威逼利诱,但他手持汉朝符节,誓死不屈,一直到汉昭帝继位,派人索还汉使苏武。匈奴谎称苏武早已病死,汉使就谎称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雁,其中一只大雁足系苏武亲笔所写帛书,讲明他本人仍在北方沼泽中被困。匈奴人惊惶,忙派人找到苏武,把他送还汉朝。
后人把昔日汉使所编的&ldo;故事&rdo;演绎成真。据《元史》载:&ldo;汴中民射雁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rso;&lso;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rso;&lso;后题曰:&rso;&lso;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于真州忠勇军营新馆。&rso;&lso;&rdo;
元世祖元年,郝经佩金虎符,充&ldo;国信使&rdo;,带大批从人出使南宋,&ldo;告即位,且定和议&rdo;。结果,郝经行至宋境,贾似道怕自己在鄂州私下与忽必烈议和纳贡之事被宋帝知晓,命李庭芝派人把郝经软禁在真州。这一囚,就是整整16年。
郝经是远超初年著名的理学家和文学家,郝经在中国理学思想发展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在中国思想史上上接唐宋,下启明清,在金末元初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中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中国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文学上,郝经提出了&ldo;内游&rdo;独特的作家修养论。他说:&ldo;至矣哉,诗经于王政如是之切也!于人情如是之通也!于治乱如是之较且明也!故有国君人者,不可以不读诗。&rdo;还说:&ldo;美而不至于谀,刺而不至于詈,哀之也而不至于伤,乐之也而不至于淫。&rdo;在文学上强调理学中的&ldo;中和之美&rdo;。体现了他把理学和文学完美结合的思想。
李治安先生对此评论说:与唐宋诗词章句的考试内容相比,以理学为考试内容的变革是一种进步。
理学和文学共结连理是元朝文化的一个特色。忽必烈主政以后较窝阔台汗和蒙哥汗更多地吸纳了儒学的治国思想。至元朝中后期,元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而考试的内核就是许衡提倡的朱子理学,并影响明清两代。在元朝,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在正统思想意识上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元代正统文人的文学思想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与元曲作家不同,元代诗人主要是具有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有些诗人本身就是理学家或理学中人,如郝经以后的刘因、许衡、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等,都是理学和文学兼通的代表。
&ldo;乱云随日下,荒草过堤平&rdo;&ldo;云影水边去,雁行天际来&rdo;,这就是元朝理学大家许衡的名句。许衡主张以文章为载道之器,重视实用,他文风庄重,行文简洁,在体现孔子&ldo;辞达而已&rdo;的原则基础上,既重视义理也重视辞章。《元诗选》中的&ldo;作者小传&rdo;在评论他的诗时说:&ldo;先生开国大儒,不借以文章名世。然其古诗亦自成一家,近体时有秀句。&rdo;充分体现了他理学文学兼通的特点。而真正开创了元代理学家创作诗文先河的是刘因。
&ldo;西山龙蟠几千里,力尽西风吹不起。夜来赤脚踏苍鳞,一着神鞭上箕尾。&rdo;这是刘因在《西山》中的诗句。他在诗歌创作上推崇韩愈,倾慕元好问。他的七律气势磅礴,雄奇俏丽,颇有韩愈诗风的余韵,他的七律受元好问影响较深。&ldo;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rdo;这首《渡白沟》意境高远,沉郁雄浑,深得元好问诗歌的风致。
刘因出身儒学世家,著有《静修集》《丁亥集》《四书精要》,他是元代北方著名的理学家。刘因诗歌作品受到理学观念的影响,他的《人月圆》充分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这个特点:自从谢病修花史,天意不容闲。今年新授,平章风月,检校云山。门前报道,曲生来谒,子墨相看。先生正尔,天张翠幕,山拥云鬟。茫茫大块洪炉里,何物不寒灰?古今多少,荒烟废垒,老树遗台。太行如砺,黄河如带,等是尘埃。不须更叹,花开花落,春去春来。
在元朝,另一个理学与文学兼通的大家是吴澄。元朝时的行省椽(官职名)元明善,素以文学自负,他听说有个叫吴澄的人学问很高,于是去和他比试高下。他提出许多有关《易》《诗》《书》和《春秋》的深奥问题加以考问,吴澄都对答如流。元明善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叹曰:&ldo;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rdo;遂拜吴澄为师。
吴澄与许衡、刘因并列为元朝三大理学家。他在理学中提倡&ldo;性其情&rdo;的道德情感,而在文学理论中则提倡性情和情性,吴澄的文道合一思想分而合之,不杂不离。吴澄还发展了刘勰以来关于文学通变的思想,提出&ldo;文不与世俱&rdo;的新命题。吴澄的新的思想观点向文学理论的迁移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ldo;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rdo;吴澄的学生虞集这首沉郁苍劲、感人至深的《挽文山丞相》最能代表理学与文学共结连理的状况了。而元朝的这种倾向,也给死板僵化的理学吹来了一丝清风,给灰色的理学理论增添了一抹亮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