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奉行的种族灭绝政策,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皆不能望其项背。然而成吉思汗却以&ldo;伟大的民族英雄&rdo;载入中国史册,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列,受人尊崇。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15公里处,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金碧辉煌如同宫殿。远近蒙古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每年都要在此举行公祭盛会。为什么没有人把成吉思汗及其残暴的子孙们当作战犯?因为他赢了,成就了&ldo;功业&rdo;,胜为王而不是败为寇。如果日本人赢了,也就没有人把他们当作战犯,他们的战争罪行也就会为&ldo;伟绩&rdo;所掩盖,他们的亡灵也就会被供奉在比&ldo;靖国神社&rdo;阔绰、辉煌和神气得多的纪念堂中受后人祭祀,而不至于像今天这样猥琐于一隅,接受几个行藏闪烁的政客朝拜。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王朝,也是历代最好的一个王朝。清朝征服整个中国的过程,同样极为血腥。在与明朝争夺辽东的时候,清军就曾对迁安、永平两地进行屠城,只将财物和少数妇女掠走享用。因破坏了皇太极对汉人的怀柔政策,主事者阿敏被宣布为&ldo;国贼&rdo;遭到惩处,但皇太极本人拒绝对此事负责,而且后来也没能制止此类屠杀。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除了一部分可利用的部属,其余官百余人,兵3000余人,皆就地屠杀,死者家属妇女儿童1200余人没为奴婢。明总兵祖大寿投降,清军得锦州,全城居民就地屠杀。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摄政王多尔衮发布旨令通告全中国:&ldo;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rdo;这是一份不折不扣的&ldo;屠城宣言书&rdo;,其后就有著名的&ldo;扬州十日&rdo;与&ldo;嘉定三屠&rdo;。扬州十日杀了多少人?当时的估计是80万(王秀楚:《扬州十日记》)。有人不同意这个数目,估算是二三十万,这也够惨的了。不光是杀,任何妇女都有可能抓住被成群的士兵轮奸,和300年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一模一样。嘉定三屠亦是如此,妇女被双手钉在床板上轮奸。史家慨叹:&ldo;&lso;三屠&rso;留给这座城市是毁灭,和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幸存者。&rdo;(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清军陷昆山,在那里抵抗了三天的义军逃走了,于是对平民实行大屠杀,当天的死难者就达4万。江阴抵抗清军80天,城破,7万人死于屠杀。不光杀汉人,对其他民族也实施大屠杀。平定西北,厄鲁特人几乎被杀光。在西南,成村的苗民被消灭。
明清之际,屠杀似乎成了家常便饭。满人杀汉人,清军中的汉人也杀汉人,不然杀不过来(满人太少)。侵略者杀老百姓,农民军也杀老百姓,张献忠在四川就杀人100万。李自成在北京,开始杀明朝降官,杀到后来控制不住,烧杀抢掠行同强盗。老百姓有机会也杀人,清兵占领北京前李自成逃走,北京市民趁机报复,成群结伙袭击掉队的大顺士兵,将他们捉了烧死或砍头,大约有2000人被杀。明朝的官军也杀百姓,动不动就&ldo;纵兵劫掠&rdo;,滥杀无辜。
&ldo;王道&rdo;:从屠杀到怀柔政策
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发生过文明的、不残暴的侵略战争。作为一种&ldo;理想模式&rdo;可能是有的,实例我却没听说过。英国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它为了征服中国,竟以大规模贩毒,麻痹和残害整个民族的身心作为手段。法国是近代启蒙运动的精神家园,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焚掠圆明园,曾遭到法国作家雨果的痛斥。苏联是中国的盟国,又是世界无产阶级的&ldo;解放者&rdo;,它的红军在东北干的坏事却叫人瞠目结舌,还拿它毫无办法‐‐国共两党都要巴结它,以换取自己在东北的优势。美国号称现代民主和保障人权的楷模,当年在印度尼西亚&ldo;帮助&rdo;苏哈托清除共党势力上台,杀了60万颗人头。后来据说因为&ldo;良心发现&rdo;,中央情报局曾承认有大约5000人是自己亲自下手。1973年美国对柬埔寨实行&ldo;饱和式轰炸&rdo;,使50万平民丧生。越南战争中,美国军队的狂轰滥炸、施放毒气和直接屠戮,杀死了300万越南人。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可以看作是列强本性的一次大展。攻入北京的联军共22,000人,其中日本军队8000人,俄军4000,英军3000,美军2000.日军不但人数最多,而且打头阵。义和团兴起,与德日两国结怨最深。但日军却没有像其他同伙那样,在战斗结束后对占领地采取血腥报复行动。一位叫蓝登的西方记者报道:&ldo;日本兵是联军中唯一对艺术品有欣赏能力的。虽然他们也当然像别人一样的抢劫,但都做得安静优雅。没有乱摔东西,也没有任意或不必要的破坏。他们搜集喜欢的东西,但不像抢劫的样子。我曾看到一处有日本兵进去过的房子。里面藏有一柜子的瓷器。他们像鉴赏家一样加以抚摸,并在杯子或瓶子的底部研究年代。对于粗劣的美国、俄国、法国、英国更不必说德国大兵,除了打不破的铜器、石器之外,几乎没有不打破的,实在难以比拟。&rdo;(梅龙?哈利斯、苏西?哈利斯:《日本皇军兴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