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能殷勤的地方一定不能省。
二郎抱着胳膊看戏,又好气又好笑,直庆幸自己没揽下这个麻烦活计。
杜若自小是个不见黄河不死心的执拗性子,必要扭住这个问题问个没完,把整晚搭进去也在所不惜。他看大哥抓耳挠腮的着急劲儿,出于兄弟情谊笑嘻嘻解围。
“天潢贵胄,我们寻常老百姓哪里认得谁是谁,都是人上人罢了。”
那人已收了架势,接过一卷滚轴徐徐展开,低头念了一遍祝祷圣人安康天下太平的官样文章,原路踱步而下。
杜若隐隐有些失望,低着头没出声。
二郎问,“妹妹怎么了,嫌这王爷不大方?”
杜若灿然一笑。
“二哥哥,咱们往前头逛逛去吧。”
回到延寿坊已是快二更天,夜色深重,月明星稀,一行人呵欠连天,拖着疲疲沓沓的步子越走越散漫。坊内不似往日安静,隐隐有宴饮打闹之声,但嘈杂都是浮在面儿上的,底下还是深沉的静谧。
杜若睡意全无,举步走在头里,提着一盏兔子灯沿街张望。苏家二子似哼哈二将紧紧跟随。坊内多是五六品的人家,两进三进巴掌大的院子。
这样的规模,单是一座忠王府,大约就能住下四五十户。
临街的宅院为求喜庆热闹,几乎家家门上都挑着花灯,不同于外头大街上豪奢之家的夸耀显摆,这些灯多做的小巧玲珑,样式也简单。可是在清冷的月光底下,一朵朵昏黄暖和的软融融的光团反而营造出更胜方才的温馨甜蜜的气氛。
苏郎官道,“前日某听御史台的年兄说起,开了年,惠妃娘娘要替寿王择两个妾侍,好大阵仗啊,忙得宫闱局脚不沾地。听闻京中官宦人家,但凡家中女儿有几分颜色的,都有内侍上门探看过。”
苏家大娘子插口。
“如今媒人学得也精乖,打听到谁家有内侍上门,便知这家女儿绝色,单等落选了立时先下手为强。啧啧,可惜我家这个——”
苏家元娘子听得分明,咬着嘴唇,挽住杜蘅的手微微发颤,杜蘅装作不知,扯她去看道旁一家挂的《巧媳妇回娘家》的走马灯,附耳殷殷嘱咐。
“往后我嫁出去,不在延寿坊住,要见妹妹就难了。”
“那有什么,我去寻姐姐就是。”
杜蘅羞涩地微微拧着脖子瞧了一眼坠在身后的两家长辈。
“你也不小了,婚事应当有个打算。你家大娘子满心记挂大郎二郎的事,只怕耽搁了你。”
元娘子头先已听杜蘅隐隐说起前事,深深引以为戒,忙不迭点头。
杜有邻正侧着头诧异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