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若华听后心中一惊,不是因为这个题目太大,她回答不上来,而是因为这个题目是朝中如今最热门的话题。前段时间,朝中崇尚法家的朝臣提出要重修律例,让天正帝崇尚依法治国。本来是件好事,但是这些尚法的人隐隐有排斥儒家以德治国的意思,甚至用起晋代葛洪的话,这位是历史上极力主张刑罚之治的人。朝臣中有人引用他的那句&ldo;仁者,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辔策。&rdo;,此话一出,引起了朝中儒者的群愤,群起而攻之。
儒家向来以德治国,讲究德治,而法家讲究法治,本来两家的理念就不合,如此一来,两者的矛盾彻底被激化,如今朝堂上正为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争论不休呢。
这可是今年最热门的话题,有人甚至押题今年的秋闱或者是明年的春闱就考此题呢。
&ldo;既然师父问策,那纯安就斗胆说说自己的看法。&rdo;陆若华对着萧太傅和晋王行了一礼后,直言道:&ldo;周公鉴于殷商的灭亡,提出了敬天保民的主张,认为应当施行德政。&lso;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rso;,可见《周书》一书中对于周朝奉行德治的主张,也开启了德治的先河。&rdo;
&ldo;孔子尚周礼,子曰:&lso;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rso;,将人治和德治结合寄来,认为只有君主的贤明,才能推动国家的治理。儒家的德治主要着眼于统治之术和治民之策,认为必须是有德之人才能执政。&rdo;
&ldo;可是儒家只是推崇德治,并没有放弃法治。子曰:&lso;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rso;,儒家只是更多的将德治临驾于法治之上。在更多的儒家人心目中,&lso;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rso;这是在强调,必须是有德行的人执法用法,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rdo;
&ldo;儒家虽然推行德治,但是并不排斥法治,只是不治与德治相提并论,让德治高于法治。纯安觉得若是有儒家之人不同意施行律法,就应当回去再读读圣贤之书。&rdo;
萧太傅听后,却是笑了,&ldo;你能看明白,可是有的人却是看不明白,自以为自己读了几年的书,就能读懂圣贤理论了,实在是荒谬。他们很多都是在曲解圣人的意思,你今天的这几句见解,倒是没有废了我这些天的功夫。若是你像他们一样曲解圣人之语,我就要好好罚你了。&rdo;
&ldo;说完了儒家,那法家呢?&rdo;晋王黑黝黝地双眸发亮一般,看着面前的女孩,&ldo;刚才听了纯安对儒家的点评,实在是大善,不只是纯安对于法家之论怎么看?&rdo;
&ldo;法也,刑也。自齐桓公时的管仲起,便开启了法治的先河。管仲认为,法度建立,就不可巧以作伪,权衡立,就不能欺以轻重,故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立法度。管仲凭借对法的崇尚,帮助齐恒公成就霸业。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立法者,莫过于商君,商君认为&lso;法任而国治矣&rso;。直到了韩非子,法家的思想趋向成熟,但是韩非子也将法治与德治对立起来。&rdo;
&ldo;他说;&lso;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rso;可见,在韩非子看来,人本身的善良是很少的,正像天下少有自直之箭和自圆之木一样,所以治国一定不能依靠人治,德治,要远智能,束以法度。&rdo;
&ldo;自韩非子之后,法家的杰出代表也有不少。法能约束人的言行,一个国家必然要设立律法。法能强国,从管仲到商鞅,法家人扶持了一代又一代强大的国家,所以,法家的作用不用我说,师父和晋王也能够明白。&rdo;
&ldo;法能强国,一个强大的国家成立不然离不开一部完整的律法,只有依法治国,天下才有公公正可言。天下百姓才能依照律法,有伸冤的希望。所以,在纯安看来,律法必然要修。&rdo;
&ldo;如此说来,你偏向法家?&rdo;萧太傅问道,他倒是没有想到自己身为一代大儒,所收的唯一的女弟子居然崇尚法家。
陆若华却是摇了摇头,继续道:&ldo;我并不偏向哪一家。德治和法治都有利有弊。&rdo;
萧太傅有些惊讶,好奇地问道:&ldo;这怎么说?&rdo;
&ldo;德治的优点在于强调君王的道德修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帝王自身是不是注重道德修养,对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宗法盛行的情况下,&lso;贵有常家,尊在一人&rso;强调君王自身下修养更具有重要意义,无可非议。&rdo;
&ldo;但是德政的弊病也是明显的,很多时候都是&lso;人存政举,人亡政息&rso;。有贤德的人当政,当然盛世清明,百姓安生,但是一个国家很难保证它的君王都是圣贤君子,前朝暴君的事例屡见不鲜,一旦君王是暴虐之人,政由己出,国家马上就会变得浑浊不堪。甚至每位君王的继位都会对政令做出一定的改变和震荡,&rdo;
&ldo;特别是在战乱的时候,如何寻求国家的重新建立才是第一需求,这时候首先取决于力量的对比,德治在这个时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反而法治有着明显的作用。所以,战乱时期的人往往都崇尚法治,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和诸葛亮等人。&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