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正在策划和发动世界大战的法西斯德、意,推行绥靖政策的英、法;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苏联,可谓三足鼎立。围绕着这三种力量的激烈角逐,
出现了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种种矛盾和利害关系:既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义主国家的斗争,还有侵略国同非侵略国之间
的争夺;既有英、法、德、意四国的反苏图谋,还有英、法、苏的&ldo;合纵&rdo;
和德国的&ldo;连横&rdo;。应当说,在大战爆发前和大战期间,在战略上处于不利
地位的是苏联。
为扭转危险局面,争取有利态势,斯大林每一步都施展了利用矛盾、纵
横捭阖的斗争艺术。他先是利用侵略国与非侵略国之间的矛盾,真诚致力于
同英、法之间的联合,试图用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来遏制
德、意,打破它们罪恶的战争计划。然而,由于当时英、法两国政府推行绥
靖政策而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不得不掉过头来利用德国同英、
法之间的矛盾,果断地改善苏德关系来打破四国的共同反苏图谋。在苏德战
争的紧要关头,他又利用日德之间的勾心斗角,改善苏日关系,拆散德日同
盟,力避腹背受敌、两面作战。这当中,他又利用中国蒋介石统治集团和日
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支持蒋介石政府抗日,以使日本陷在中国,不能北
犯苏联。并利用美日矛盾,使美国牵制日本。
这期间最能表现斯大林灵活巧妙斗争艺术的,是他利用德国同英、法之
间的矛盾,用苏德条约粉碎西方绥靖政策的重大步骤。
1938年,惯于隔岸观火而又老好巨猾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不顾古稀高
龄,风尘仆仆,低三下四,卑躬屈膝,三次飞往柏林同希特勒谈判,最后终
于炮制出英、法、德、意四大国共同签署的《慕尼黑协定》。张伯伦等人用
牺牲苏联作为条件和&ldo;诱饵&rdo;,推动法西斯德国东向,打的是&ldo;一箭双雕&rdo;
的如意算盘:既把法西斯德国当作&ldo;西方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凶恶打手&rdo;,
又把社会主义苏联当作&ldo;削弱乃至淹死竞争对乎&rdo;德同的强大力量,让法西
斯主义和社会主义互相撞击,两败俱伤,以达坐收渔人之利之目的。
斯大林完全看清了西方绥靖政策的险恶居心和四国结盟的反苏图谋,尖
锐指出,张伯伦的所作所为是向希特勒明确表示:苏联是孤立的,它没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