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帝国“拱治”四十七年七月初八日夜,天明帝国的京城皇宫之内,正在通正殿内批阅奏报的老皇帝,接到了外出巡游的皇太女的加急奏报,其中言道七月初一日,倭桑瀛人在济城的大军突然来犯我军硝山大营,硝山大营官兵在指挥使杜明率领之下,力抗来犯的倭桑瀛军,同时设计迂回穿插奇袭济城,而后兵峰回转与固守硝山大营的主力前后夹击,大破倭桑瀛军,斩敌首山下义仁及以下将官三十七人,敌侵夺督将鹿野明城兵败自裁,此战我方以七千人为代价,前后共歼敌四万余人,收复济城,夺回被倭桑瀛人数年所搜刮的物资、粮食、金银等物,其数甚巨。
老皇帝接到奏报之后一阵惊疑,惊得是天明帝国的军队在短短几日之内居然歼灭了一支四万余人的倭桑瀛军队,而且还夺回了济城,堪称是近十年来,对倭桑瀛人作战最为惊艳的一次胜利。
疑的是倭桑瀛人几年没什么大的动静,怎么突然在这几天就与淮州硝山大营的守军打了这么一场大战,而且这硝山大营的指挥使名声不显居然有如此将才,以弱胜强,仅以七千守军为代价就歼敌四万余人,让人难以置信。
果然第二天一早,兵部阁转呈的一份硝山大营指挥使杜明的奏报解答了他的疑问。
杜明这份奏报中详细讲述了硝山之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和细节,其中提到是因为倭桑瀛本土到来的援军,促使鹿野明城进攻硝山大营,而这次的战斗,是由皇太女殿下制定了全部的作战计划,并亲领三千骑兵长途奔袭攻陷济城,并在其后折返兵峰,扫荡沿路木堡,又派伏兵用火攻之计烧毁敌方大营,最后与自己两路夹击,这才覆敌全军。而自己只是坚守大营,为皇太女殿下争取时间,并执行皇太女殿下的计划而已,他自己不敢居功。并表示由于硝山一战天明帝国的军队所剩仅数千人,如此时淮州其余各地倭桑瀛人闻风而来,那定然难以抵御,故请朝廷速派大军前来支援,以稳固目前的局势。
杜明奏报之中对斩敌数量,及收复济城之后缴获的物资、粮食、金银等物的数目,与皇太女的奏报一般无二。而杜明的奏报日期比帝女的奏报还要早一天发出,只是因为帝女用了她特殊的身份加急奏报,才提前了一晚送到老皇帝的手中。
老皇帝看过杜明的奏报沉吟半晌,却突然露出一抹会心的笑意,他对自己这位女儿的剔透心思,此刻已经是洞若观火。她在帮助自己除去历王萧威之后,便借巡游民情的理由跑出了京城,这是明显的不想掺和到之后的政务之中,如果凭着皇太女的身份,和带兵勤王锄奸的不世之功,再参与到政务之中,借此掌握了太多的权力,那么一定会遭到自己这位好不容易才重新夺回权力的皇帝猜忌,她定是想着,即便是父女,当站在权力顶峰之际,一旦有所不慎也会生出嫌隙。
而这次与倭桑瀛人的硝山战役,自己这位女儿一定才是真正的主导者和决策人,凭借她皇太女的身份,硝山大营的将领们不敢违逆她的意愿,虽然没有自己这位皇帝的诏书,但是临机决断调动兵马抵抗外敌也不算有错。
但是她并没有承认是自己做的,而是将这些事完全推到了杜明的身上,作为硝山大营的指挥使,在敌人发起进攻之时,调兵遣将出兵御敌,是名正言顺的事,既将她自己稍显越权的行为掩盖了过去,又不与下面的将士争功,免得遭到自己猜忌她擅权调兵、功高震主。
其实老皇帝的心中并没有猜忌他这位女儿的想法,他在这位女儿的帮助下,除去了历王夺回了权力,再掌朝纲、重御天下,恢复了天子权威,可谓是中兴之主,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他继位四十七载,与两代历王明争暗斗多年,纵然有些才智,也早就耗光用尽了,如今年事已高,他只求能够在最后的时间里巩固刚刚掌握的皇权,在他中正平和的施政之下,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过上几年好日子,便没有了更多的奢求。
至于权力,他已经立了帝女为皇太女,这皇位早晚是她的,权力早一点交给她和晚一点交给她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老皇帝在之前对帝女虽然疼爱,但也是有诸多的失望之处,自从两名皇子相继死后,老皇帝夜深人静之时,并不是没有幻想过如果有一天除去了历王萧威,自己重新夺回权力,那等到他这位皇帝大限将至之时,将这万几宸翰之任交给他这位女儿。
他通过不断的观察发现,帝女虽然武艺过人,外柔内刚,但是很多时候有些怯懦,一旦逼到急处,处事又难免极端不顾后果,老皇帝每每想到此处就是一阵唏嘘不已,感叹帝位后继无人。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这个女儿出嫁凉州不成,半路被截杀死里逃生秘密返京之后,一改往日的性格和做派,不仅思虑缜密,帮助他完善了许多谋划,而且行事果决,作风狠辣,完全具备了作为一代雄主的风姿,帮助他除去历王萧威之后,又懂得韬光养晦,避嫌去疑,深通明哲保身之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次对倭桑瀛人的战事,不仅临机决断智计百出,而且亲临战阵,剑锋所指敌将授首,可谓是智勇双全,更加难得的是她急公好义,弃己功而成他人之美,这一点实属难能可贵。
想到这些,老皇帝仿佛一下释然了许多,他提起御案之上的朱笔,写下一道诏书,又召集御前会宣布了硝山战役的情况和派遣援军的事情,在与丞相霍正风等大臣商议之后,老皇帝任命了统领援军的将领,并让那名将领将他的诏书在援军抵达淮州之时,交付给皇太女向众将宣读。
那名将领不敢怠慢,带领援军急急向淮州进发,一路上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历经十多天的大军跋涉,终于在天明帝国“拱治”四十七年七月二十日抵达淮州重镇济城北门之外。
李患之带着杜明和蔺闻宇等一众将官,站在济城北门的城楼之上,看着浩浩荡荡向济城缓缓进行的援军,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硝山之战的最后,他与杜明两面夹击,一举击溃了士气低落,斗志全无的倭桑瀛人残兵,天明帝国的将士们在那一刻似乎发泄了多年来的愤恨,刀劈剑砍、枪挑马踏,将倭桑瀛人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随着鹿野明城在李患之等人的围观之下,以短刀自裁,宣告了倭桑瀛人在淮州中路的全军覆灭。
但是倭桑瀛人在淮州的势力,并没有因为鹿野明城被消灭而彻底消失,在淮州东南部依然有多股倭桑瀛人的军队盘踞,虽然他们的数量都未达到如鹿野明城那般庞大,但是加在一起也足有三四万人,分部在济城东、南两个方向,在得知天国军队消灭了鹿野明城,收复济城之后,便开始变得惶惶不安起来,这些势力的将领一个个加紧备战,有些距离较近的势力串联起来组织防御,甚至有些居然互相联络想要组成联军一同进攻济城,搞得淮州局势一片紧张。
而李患之等人在全歼鹿野明城大军之后,便将驻地迁往济城,这里不但有许多物资,更有坚固的城墙作为防御,现在他们只有残存的五六千兵马,不得不据守坚城来维持局面。
而且济城虽然被鹿野明城统治多年,百姓被屠杀七成以上,但是目前尚有十万之众,里面不少青壮在得知皇太女殿下率军全歼鹿野明城的倭桑瀛人大军之后,踊跃报名参军,要为国出力抵御外敌,一时间倒也招募了七八千人,但是这些新兵未经训练,也没有上过战场,短时间还无法形成真正的战斗力,只不过就是空有个数量而已。
故而李患之日夜盼着朝廷的援军能早日到达,到那时自己才有再次与倭桑瀛人对抗的底气。望眼欲穿的等了十多天,今天一早接到援军传来的军报,说是援军已到济城北郊二十里,正午之前定然抵达。
李患之大喜之下便带领众将官来到城楼之上等待,此刻见不远处旌旗招展铠甲分明,一员大将带领一队队士兵从旷野之上徐徐向济城北门而来,李患之便命众人下城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