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香皂一类的东西,张皓文见陈择梁的脸越来越红,也不再逗他了,笑了笑,道:&ldo;好,一定带到。&rdo;说罢,他又嘱咐了陈择梁几句,让他一定看好王老三和王氏,然后便收起那个袋子往自家院里走去。
……
&ldo;哟,宝儿他娘,你们家的&lso;利是钱&rso;都贴好啦?&rdo;眼看就到大年三十,张家来来往往的人流不绝。对穷人家来说,过年也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最近那些织布的女子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格外勤快,想着给自家的娃儿多挣几件来年的新衣,说不定还能送进村里的义学呢。
这会儿,一名穿着蓝布袄的妇人
抬头瞅了一眼张家大门上贴的那一溜红纸金字,象征着对来年的好运的期盼的&ldo;利是钱&rdo;,满脸带笑抱着两匹布进了东厢房的屋门。
&ldo;你这小子咋又跑伙房来偷吃!我忙活着呢,皓言!皓言你看着你弟弟点儿!&rdo;院里刘氏气急败坏的喊声还在回荡着,虽然家里现在从来没有短过张皓方一口吃的了,但他正长身体,还是一问着香味儿就想到厨房里摸点吃的,因此引得刘氏的叫骂不断响起。
院后边,则是吴老太太催促着张传翠赶鸡回舍,&ldo;啰啰啰&rdo;的吆喝,还夹杂着张家几个兄弟一起为了扩大鸡舍,劈木头搭架子的叮叮哐哐声。
这个年过的还算有年味儿。张皓文此时正坐在桌前练写大字,他的脸上却忍不住浮起了一丝微笑,好久都没过一次这么踏实,这么热闹的年了。头一回他对穿越到这穷乡僻壤生出些许感激,当然,他知道这年月要想一天天把日子越过越好很不容易,张家能有如今的光景,那也是他绞尽脑汁努力的结果,他们到底还是个没根没底的农户家,往后,还是的好好打算,事事小心才行。
&ldo;……不知咋就跟那王老三搞到一块儿去了……&rdo;张皓文回过神儿来,旁边那婶子和李氏的说话声传入了他的耳朵。
李氏听着这些风言风语,只是淡淡笑了笑:&ldo;多半是谣传吧,我看黄二嫂你也别太当真事了。&rdo;
&ldo;啊呀,无风不起浪嘛,咱村就这么巴掌大点儿地方,啥事儿能掖得住,藏得住呐!&rdo;这黄二嫂四处一打量,见院里人影走动,便一抬屁股起了身:&ldo;这纱我拿着啦,过年这两天干不成了,到初三我再来送布!&rdo;
&ldo;成。&rdo;李氏对她一笑,从床头的柜子里给她结了工钱,把这妇人送出了门。张皓文的心思又落回到了眼前的纸上,过了年,他就六岁了,之前韩景春一直觉得他还太小,不敢给他增加练字的强度,他的字虽然比起一开始写的大有进步,但离着他心中的期望自然还是差了很远。
张皓文每天写上一百个大字,手腕稍有酸痛就不敢再写下去了,但他会一直在心里揣摩和回忆韩景春教他的提笔落笔种种动作,以达到随时随地都能练习和提高的目的。
&ldo;你这一笔虽然工整,却不够刚劲,没有把力道融入在笔划之中,应当如此……&rdo;张皓文还在那里出神,却听见身后传来了韩景春的声音!
&ldo;夫子!&rdo;他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恭敬的对韩景春行了个礼。他差点忘了,因为韩景春一个人无亲无故的,他和张传荣商议之后,就决定邀请韩景春到家里来&ldo;围炉&rdo;,就是在过年之前,一起吃顿饭的意思。
一般围炉那日一家人都会烧香祭祖,然后欢欢喜喜的围坐在一块儿吃一顿丰盛的饭。这一天村里家家户户都欢声笑语的,张皓文觉得韩景春待在学堂后头那院子里未免过于孤单凄凉,便把他请到老张家过年,也借此好好感谢一下他这大半年对自己的照顾和栽培。
韩景春今天穿了一件鲜亮点的宝蓝色直裰,带着新方巾,一张脸还是有些严肃,不过和在学堂里比起来和气多了。顺带又指点了张皓文几句之后,他坐下来开口问道:&ldo;皓文呐,你可曾跟你父母说过彭知县明年驾临天赐义学的事了么?&rdo;
知道韩景春要提起这事,张皓文答道:&ldo;说了。对于这举神童,他们都说,还是看我自己的意思。&rdo;
&ldo;嗯,那你……又有何打算呢?&rdo;韩景春问道。
张皓文道:&ldo;学生是想,若是能举神童进入县学读书,固然光彩,但正如先生所说,学生年纪尚小,四书、五经又未曾通读,虽然或许有几分天赋,却根基太浅,尚需在科场上好好历练一番……&rdo;说罢,他又看了看韩景春,认真的道:&ldo;更何况,您对学生我倾囊相授,先生的学问,我还连皮毛都不曾学
到,县学中生员又多,教谕未必能如先生这般,手把手的教学生写字呢。况且到了那里,少不了又要结交同窗,人情往来,未必是什么好事。&rdo;
韩景春见他句句念着自己的好处,心里也很是欣慰,嘴上却道:&ldo;虽然你说的有理,但待彭知县来了,一切还是看他的意思为主。&rdo;
两人正坐在窗下说话,外面张成才、张传荣几个男人听说社学里先生来了,都匆忙从院后赶来,接连同韩景春施礼问好。张皓言、张皓方也束手束脚进来,毕恭毕敬拜见过韩景春,李氏则叫上周氏,和伙房里的刘氏三人一同忙活着准备饭菜去了。
在张皓文不断的指点下,李氏做饭的手艺越发高超,再加上如今张家的境况早已不同往日,张家兄弟时不时就要往镇上去一趟,带回来的都是原先只能对着流口水的食材。他们自家养的鸡更是声名在外,时不时就会有临近村里的乡绅派人来买上十只八只带回去办寿宴、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