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论语别裁哪个出版社的好 > 第29章(第1页)

第29章(第1页)

志在春秋

季氏旅于泰山这一段,是表示春秋时代社会风气之乱。乱在什么地方?乱在春秋时代整个的都是在讲究&ldo;权&rdo;与&ldo;术&rdo;,后来大家把这个字连起来用了。所谓&ldo;权&rdo;就是政治上讲的统治,也就是霸道。春秋末期王道衰微,霸道因此起来了。其次是&ldo;术&rdo;,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用手段。不讲传统文化的道德和理性,就是用手段。以手段而取天下,就是&ldo;权术&rdo;。因此,我们要了解当时的政治变乱,一定先要了解一本书‐‐《春秋》。

《春秋》是孔子著的,像是现代报纸上国内外大事的重点记载。这个大标题,也是孔子对一件事下的定义,他的定义是怎样下法呢?重点在&ldo;微言大义&rdo;。所谓&ldo;微言&rdo;是在表面上看起来不太相干的字,不太要紧的话,如果以文学的眼光来看,可以增删;但在《春秋》的精神上看,则一个字都不能易动;因为它每个字中都有大义,有很深奥的意义包含在里面。所以后人说&ldo;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rdo;为什么害怕呢?历史上会留下一个坏名。微言中有大义,这也是《春秋》难读的原因。

孔子著的《春秋》,是一些标题,一些纲要。那么纲要里面是些什么内容呢?要看什么书?就要看三传‐‐《左传》、《公羊传》、《縠梁传》。这是三个人对《春秋》的演绎,其中《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左丘明和孔子是介于师友之间的关系。他把孔子所著《春秋》中的历史事实予以更详细的申述,名为《左传》。因为当时他已双目失明,所以是由他口述,经学生记录的。

《公羊》、《縠梁》又各成一家。我们研究《春秋》的精神,有&ldo;三世&rdo;的说法。尤其到了清末以后,我们中国革命思想起来,对于《春秋》、《公羊》之学,相当流行。如康有为、梁启超这一派学者,大捧《公羊》的思想,其中便提《春秋》的&ldo;三世&rdo;。所谓《春秋》三世,就是对于世界政治文化的三个分类。一为&ldo;衰世&rdo;,也就是乱世,人类历史是衰世多。研究中国史,在二三十年以内没有变乱与战争的时间,几乎找不到,只有大战与小战的差别而已,小战争随时随地都有。所以人类历史,以政治学来讲,&ldo;未来的世界&rdo;究竟如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学政治哲学的人,应该研究这类问题。

如西方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所谓&ldo;理想国&rdo;。我们知道,西方许多政治思想,都是根据柏拉图的&ldo;理想国&rdo;而来。在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理想?然有,第一个:《礼记》中《礼运&iddot;大同篇》的大同思想就是。我们平日所看到的大同思想,只是《礼运》篇中的一段,所以我们要了解大同思想,应该研究《礼运篇》的全篇。其次是道家的思想&ldo;华胥国&rdo;,所谓黄帝的&ldo;华胥梦&rdo;,也是一个理想国,与柏拉图的思想比较,可以说我们中国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从另一面看,整个人类是不是会真正达到那个思想的时代?这是政治学上的大问题,很难有绝对圆满的答案。因此我们回转来看《春秋》的&ldo;三世&rdo;,它告诉我们,人类历史衰世很多,把衰世进步到不变乱,就叫&ldo;升平&rdo;之世。最高的是进步到&ldo;太平&rdo;,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ldo;太平盛世&rdo;。根据中国文化的历史观察来说,真正的太平盛世,等于是个&ldo;理想国&rdo;,几乎很难实现。

我们《礼运篇》的大同思想,就是太平盛世的思想,也就是理想国的思想,真正最高的人文政治目的。历史上一般所谓的太平盛世,在&ldo;春秋三世&rdo;的观念中,只是一种升平之世,在中国来说,如汉、唐两代最了不起的时候,也只能勉强称为升平之世。历史上所标榜的太平盛世,只能说是标榜,既是标榜,那就让他去标榜好了。如以《春秋》大义而论,只能够得上升平,不能说是太平。再等而下之,就是衰世了。国父思想中所揭立的三民主义最后的目标是世界大同,这也是《春秋》大义所要达成的理想。

秉笔直书罪罪恶恶

又怎样从春秋《左传》看得出它的&ldo;微言大义&rdo;呢?如果读懂了《左传》上第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就大概可知《春秋》的笔法。

郑伯是一个诸侯,(春秋时,王道衰微,五霸崛起。五霸中郑庄公是第一个称霸的,接下来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等)在本篇中,孔子的&ldo;微言&rdo;在哪一个字呢?那就是这个&ldo;克&rdo;字。&ldo;段&rdo;是郑庄公的亲兄弟‐‐共叔段。对兄弟是不能当敌人看待的,&ldo;克&rdo;字有敌对的涵义在内,打败了敌人就是克敌,结果他对待兄弟用对待敌人的办法‐‐事先不肯教化,不止恶于其先,而且还故意培养罪行,最后又故作仁义。因此春秋的笔法,就在这一个&ldo;克&rdo;字的微言上,定了他千秋的罪状。

左丘明写这段历史怎么说呢?大家也许都读过了,我们也不妨温习一下。

郑伯‐‐郑庄公是老大,他母亲姜氏生他的时候是寤生‐‐迷迷糊糊在昏迷中生的,作母亲的受了惊,害怕了,于是心理学问题来了,姜氏因为这次受惊,从此对庄公没有好感,始终心里不高兴。由此可知,现代研究青少年思想问题的人要注意,有许多青少年的思想,主要都是在小的时候受到环境影响而形成的,环境上每一件事,影响他们的心理很大。譬如从小贫穷的人,尤其是孤儿,他们大多容易产生偏激心理,我也曾栽培过好几个孤贫的少年,并告诉他们,穷苦出身、孤儿出身的人,最后只走两条路,没有第三条路:一种是他将来成功了,对于社会非常同情,他有办法时,同情别人、同情社会,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从苦难中出来的,就非常同情苦难的人。另一种人成功了,对社会非常反感,对于社会上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怀疑、都仇恨。他认为自己当年有谁同情?社会?社会上哪有公平?他心里始终反感。这两种相反的心理,同样是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至于为什么同样的原因而产生相反的结果,这又牵涉到遗传本质及教育等等问题了,如参照上文&ldo;学而不思……&rdo;这段,便可思过半矣。所以有许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办孤儿院,办得无论怎么好,孩子还是有反感。对自己的孩子骂了以后,孩子虽然生气,但过了一会儿就忘了。假如孤儿和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挨了骂,他不会生气,可是他永远不会忘记,因为他天生有反感。所以研究社会、研究政治,这多方面的学识,一定要注意。

讲到这里,就知道郑庄公的母亲姜氏有了心理偏见,而孩子在这种环境之下长大以后,就产生不正常的心理了。后来姜氏又生了一个孩子段‐‐次子。在中国古代,长子是继承官位的,将来继承诸侯的当然是郑伯。中国有句老话:&ldo;皇帝爱长子,百姓爱么儿。&rdo;就因为长子是继承人,而老百姓则往往喜欢年老时生的孩子。可是姜氏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告诉丈夫,希望将来由次子继承王位,但基于传统习惯是不可以的,所以后来还是由郑庄公继位做了诸侯。姜氏就要郑庄公让弟弟段到&ldo;制&rdo;这个最好的地方去做首长。而郑庄公对妈妈说,&ldo;制&rdo;这个地方并不好,是艰苦之地,没有发展的价值,既没有经济价值,又不是政治重心,把弟弟派到这样一个地方去不太好,还是换一个地方好,叫妈妈另外选一个地方,结果把弟弟封到&ldo;鄢&rdo;这个地方去。实际上&ldo;制&rdo;在当时郑国,是军事、政治上的重镇,他不敢养痈贻患,因此,郑庄公用了权术,说了一篇假仁假义的话,骗了母亲。孔子写这一段,这是说郑庄公没有用道德,而用权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