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在这种情况下,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其实清朝内部也不是没有矛盾的。当清朝入关,统治中原以来。他们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到公开的程度。
首先,是黄、白旗之争。黄、白旗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清太宗皇太极之时。皇太极登上汗位之后,不久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地位日益上升。同时,皇太极又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
从此,黄、白两旗之间便产生了矛盾。皇太极死后,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关系紧张,后来虽以妥协告终,但彼此成见甚深。多尔衮是正白旗之主,摄政时就很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索尼、遏必隆、鳌拜均曾得罪,或降职,或罢官。顺治亲政,政局一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苏克萨哈虽以白旗投靠黄旗,但索尼、遏必隆、鳌拜都瞧不起他。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一直延续到康熙初年。
圈地之争。清初圈地时,多尔衮凭借摄政的便利,将冀东肥沃之地圈给正白旗,而于保定、河间、涿州等处别拨土地给镶黄旗。康熙五年(1666),鳌拜提出圈地应按八旗排列顺序,冀东的土地按顺序应归黄旗所有,要求和正白旗换地。
如果土地不足,&ldo;别圈民地补之&rdo;。当时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大骚动。苏克萨哈属正白旗,也坚决反对。但索尼、遏必隆则支持鳌拜,形成四辅臣之间的利益冲突。
鳌拜与康熙之争。鳌拜是一个赳赳武夫,历事三朝,但表现前后有异,原因或许在于他辅佐顺治,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还能忠心耿耿,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他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入眼了。这种情形就好像当年阿济格私下称呼顺治为&ldo;孺子&rdo;一样。不同的是,阿济格还只是背地里表示,而鳌拜却渐渐公然表露。
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当面顶撞小皇帝,也当着皇帝的面,呵斥大臣。朝贺新年时,鳌拜身穿黄袍,仅其帽结与康熙不同。假如鳌拜遇上个末世也就罢了,其皇帝只能忍气吞声,徒叹奈何,可当时的清廷还处于上升态势,小皇帝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鳌拜如此行事,迟早会下场不妙。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鳌拜卧床,席下放一把刀。康熙的侍卫搜出这把刀,局面很是尴尬而紧张。小皇帝却从容镇静,笑着说:&ldo;刀不离身是满洲故俗,不要大惊小怪!&rdo;鳌拜的跋扈,小皇帝的机智应变,都可以想见。
鳌拜处于这些矛盾的中心。很明显,鳌拜挑起换地事件,用意在于利用黄、白旗积怨,削弱反对自己的正白旗势力,打击政敌苏克萨哈。在打击对手这方面,大权在握的鳌拜可谓轻车熟路。此前他就曾整治过内大臣费扬古。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ldo;怨望&rdo;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
康熙登基为帝后,他仿佛成了四大顾命大臣摆在朝堂上一尊木偶。根本就没有自己发言的余地。皇宫里沉闷的气息让他感到窒息,特别是鳌拜越来越张扬跋扈的模样让他感到愤怒。他迫切的希望能早日掌握大权,摆脱这种让他感到难受得感觉。
&ldo;皇上,微臣觉的既然是正白旗的人被杀,那么就应该让正白旗的人去处理。这样才能让正白旗的兄弟们服气啊!&rdo;鳌拜穿着绣着龙纹的官服,跋扈的朝康熙道。眼睛里根本就没有半点的尊敬。康熙气得手抖了,张嘴想说些什么的时候,却见四大顾命大臣索尼轻轻的摇了摇头,康熙无奈的点点头道:&ldo;就依爱卿的办法处理吧!。&rdo;&ldo;哼!微臣遵旨&rdo;鳌拜说完,藐视的望了苏克萨哈一眼转身,朝宫殿外走去。一点都不把康熙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ldo;气死朕了,鳌拜这个权臣,他到底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啊!&rdo;康熙怒气冲冲的走进慈宁宫,只见孝庄皇太后,正气定神闲的练着书法。
望着皇帝生气的模样,她轻轻的放下手中的毛笔,接过宫女递过来的白巾擦拭了下手道,挥手让那些太监宫女都退了下去:&ldo;皇帝,你要时刻记住,你是我们大清的皇帝,是普天下所有臣民的表率。你要知道这些表面功夫是做给天下人看的,就是你心里再怎么讨厌,再怎么不喜欢,
可是该做的你还是得做。还有这些围聚在你身边的这些人,有些人是为了名,有的人是为了利。你要做的是分清楚他们想要什么,你能给予他们什么。忠臣你要重用,奸猾之你也要重用。因为,你要知道有时候,忠臣也能办坏事,奸猾之人也能帮你做有些你不能出面做的事情。你要明白这些道理。知道吗?&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