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一边说,一边去拉皇帝的手,陈玄礼在皇帝身后看见这一幕,正准备上前阻止,但是他却惊讶地看见,皇帝顺从地将自己的手递给那两名小姑娘,也没有回头吩咐他们一句,便迈步跟着她们走了。
金黄色的银杏叶中,皇帝就像个寻常家翁一般,一左一右,牵着两个高矮胖瘦都一模一样的四五岁小姑娘,而在他们面前,是一座朱漆雕门的大宅,宅上的匾额上,正是——
“左威卫将军府”
几个大字。
番外
第171章番外一,李太白
时值孟春,人间芳菲正盛,而山中的气候尚是一片清寒。
此时正是开元十八年,刚从江夏一带云游回到安陆的李白,又接到了友人的邀请。
送信来的友人,正是十五年在安州李长史府上遇见的元丹丘。那时他刚从江油游学出蜀,一路散尽家财也不以为意,就这么来到安陆,无意中冲撞了李长史的车驾,又在长史府中赔罪之时,与东都来的元丹丘相识、一见投缘,最后还被安陆本地的世家巨族,曾经出过宰相的许家招为赘婿,说起来也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这些前事且不提,如今李白已经成婚三年,年纪又正是三十,正是男子汉大丈夫该建立一番功业之时。只不过,这个年头,真正的功业自然在那仕宦之道上,而他李白,又好巧不巧,正是以商户子为赘婿身,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即便是有妻家的势力相助,他想要正经出仕也是千难万难。
不过对于李白来说,他又绝不认为,自己的一身才华会被终身埋没。他虽然还未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直抒胸臆的豪言,但类似的心情早就在他内心深处种下,此次好友来信相邀,让他去长安城中一会,不说是正中他的下怀,但也相去不远了。
于是,刚回来不久的李白,又立刻收拾行囊,告别妻子,走上了前往长安城的道路。
这时的李白已经结识了孟浩然,在江夏一带云游的途中,也结识了不少在朝在野的名士文人,眼界已经不俗,而他本人,因为家资不菲,又是世家之婿,从来也不太在乎金钱这种俗物。于是,在他往长安来的一路上,他也延续了他一直以来的作风,不管是贫寒士子还是江湖大豪,只要是意气相投,也看得上他李白的,他都倾心结交。
而他本人,虽然身量只有七尺,但风度清逸超然,更兼张口便是一番锦绣,别人一见到他,往往就已经心生好感,再和他攀谈两句,又不免为他的胸中文采而心折。
可以说,虽然他李白年过而立却无官无职,也不过是商籍出身,此生可能也和仕宦大道无缘,但他交到的,却都是真心实意的好朋友。
不过等到了长安,他见识到天子脚下的风采,又发现,自己终究还是在山里呆久了,对于这首善之地的繁华虽然早有耳闻,但是亲眼见到,还是令他震撼莫名。
早已在长安某处道观落脚的元丹丘,这时就负责为这位好友导游,并努力将他这位好友推销给真正的贵人。不过,元丹丘虽然也是世家出身,能登上一些贵人的府邸,但是他本人依然年少德薄,又兼早早出家云游,在京中也没什么真心说得上话的人脉。
“……以太白兄的出身和才学,其实最好的办法,还是登门投赋。”元丹丘一锤定音,这原本就是他邀请李白前来,为对方量身定做的上升通道,也只有走特殊人才举荐通道,才可以绕过出身的障碍,让李白被特旨拔擢,或是被人征召为幕府官,从而直接出仕。
李白也知道自己的问题,此时便也点头道:“确实如此,但是我们两次到终南山,想拜访玉真公主而不得,这条路恐怕已经没什么希望了。”
元丹丘听出好友仿佛有些心灰意冷,知道是这些日子以来,闭门羹吃得有点多,而长安城的繁盛又让对方有些气短,此时便立刻出言鼓励道:“太白兄何出此言?此次不过是时机不巧,几次投书都没有直接送到贵主面前罢了。兄长的大才,别人不知,丹丘还能不知?若是没有人嫉妒在先、刻意相阻,以兄长的才学,焉能不被贵人瞩目,从此青云直上呢?”
李白对元丹丘感激地点点头,这所谓有人妒忌在先,其实也是一桩他简傲之下惹出来的麻烦。
事情是这样的,他写诗写赋,向来一气呵成,直抒胸中块垒,特别是有美酒相助之时,更是文思焕然,顷刻之间,便是锦绣琳琅、珠玑满纸。
而酒喝多了,就难免有些误事。这一次在终南山上,就是因此出言不逊,将恰好在此的建平公主的驸马张垍以及对方的诗作喷得一钱不值,于是此人略一示意,别说是将自己的诗赋送到他这次想要打动的玉真公主面前了,就是继续在终南山上的别业住下去,都并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