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宋史?食货志》载:&ldo;水银产秦、阶、商、凤四州,有四场。&rdo;
又&ldo;朱砂产商、宜二州,富顺监有三场。&rdo;今天的山阳县,自唐以后属商州,
在县西南金钱河上游的西坡岭、丁家山、石家山有汞锑矿,至今仍在开采。
而《元和郡县志》曾说:&ldo;兴州(今略阳县)开元贡朱砂&rdo;、&ldo;长举县(今
略阳县西北)接溪山在县西北五十三里,出朱砂,百姓采之&rdo;,历代不绝。
再据《明一统志》载:洵阳县&ldo;水银山在县东北二百四十里。山出水银
朱砂,有洞&rdo;。经现代地质部门勘探,在公馆和竹筒两乡相接的大小青铜沟
一带,竟是一处长达百余里的特大汞锑矿床,定名&ldo;公馆汞矿&rdo;,其藏量居
西北地区之首,列全国第三位。据古矿洞中采集到的遗物判断,其开采的历
史可远溯到汉代之前。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巴蜀寡妇清之所以载之于《史记》,正是她家数
世开办汞矿致富而又适应了秦始皇对汞的需要,至于洵阳、山阳、略阳等县
采汞的上限年代虽不能确证始于秦代,但通过政权力量和专制手段迫使全国
交献的事实未必都详录在案。所以,就不能排除地处秦地、采运均称便宜的
这些地方采汞的可能性。因为由公馆到两河关(乾河同旬河交汇处),可溯
旬河水运到宁陕,后沿子午道抵达长安,再转秦陵,全程不足300公里。由
山阳到商州,本来有一条古道相通,再走武关道,直驱秦陵,也不过230余
公里。至于远在巴蜀的丹砂和水银,当是跨长江、溯嘉陵江而上,沿米仓道
或金牛道越过巴山,经汉水,再通过褒斜道、傥骆道或子午道这些&ldo;千里栈
道&rdo;,源源不断地运到关中的。
从汞的产地和运输航线看,始皇陵内有100吨水银似是可能。但既然&ldo;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rdo;就必有川、河、海的流动,至少当初的设计者
是这样构想的。那么,这些水银形成的江河湖海又是如何流动的呢?如果仔
细研究一下《史记》中&ldo;机相灌输&rdo;和《汉书》中&ldo;机械之变&rdo;的记载,对
这千古之谜似应有所悟。在古代&ldo;机&rdo;的含义只能指机械,而同近现代以热
能和电能为动力的机械、机器却毫不相干。&ldo;灌输&rdo;当是流灌输送的意思。
而&ldo;相&rdo;字在这句话里却至关重要,它把&ldo;机&rdo;同&ldo;输&rdo;两者联系了起来,
由机械推动水银流动,再用&ldo;灌输&rdo;的力量反过来又推动机械运动。如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