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天命诏旨书》记载洪秀全的《谕众兵将遵天令诏》云:&ldo;眼前不贪生怕死,后来升天堂,便长生不死。若尔贪生便不生,怕死便会死。又眼前不贪安怕苦,后来上天堂,便永安无苦。尔若贪安便不安,怕苦便会苦。总之,遵天诫,享天福,逆天令,落地狱。&rdo;此书又记载杨秀清的传言:&ldo;自古死生天排定,哪有由己得成人。灵魂本是由天父,今时不醒做何民?&rdo;这些观念明显地是宿命论的反映。
宿命论认为社会转型时期的&ldo;劫&rdo;是大难,劫的先兆是灾异:地震、天旱、洪水、瘟疫。民谣有&ldo;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rdo;。太平天国利用了&ldo;劫&rdo;的思想号召人民入教避劫,洪秀全托言天父之语:&ldo;在道光三十年,我将遣大灾降世,凡信仰坚定不移者将得救,其不信者将瘟疫……当召汝之家人及亲戚至此。&rdo;中国下层民众自明清以来很相信&ldo;劫&rdo;,也很畏惧&ldo;劫&rdo;,所以纷纷聚集到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的将领大多相信劫数。《李秀成自述》谈到毁弃旧神时说:&ldo;今除神像,是天王之意,亦是神圣久受香烟之劫数。周朝斩将封神,此是先机之定数,而今除许多神像,实斩神封将还回之故也。我亦不知理数,揣度来情,今我天朝封万千之将,天王斩去万千宇宙,业以数尽国崩,观之可也。&rdo;李秀成把社会变化看成是命运决定,这是农民阶级朴素的社会神秘观念。
太平天国认为命运是由上帝决定的,洪秀全颁行的《天理要论》云:&ldo;至于天命,岂非上帝旨意乎?《书》云:&lso;富贵在天,生死有命&rso;,正乃上帝所立之主张也。上帝坐高位,广视天下,定人分业,限人祸福,照其本意也。凡人不能自专,众生不得所欲,只上帝理之,随其圣旨也。&rdo;
三方术的转型观‐‐&ldo;劫&rdo;(2)
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不仅仅太平天国有&ldo;劫&rdo;的观念,其他下层民众也经常讲&ldo;劫&rdo;,如:道光二十七年(1847),广东南海县农民与英国兵发生冲突,当地青莲教就&ldo;据称劫数已到,即有兵戈之灾&rdo;。光绪十七年(1891),热河金丹道发动武装起义,称&ldo;奉天伐暴&rdo;,&ldo;能避刀兵劫数&rdo;。
义和团运动广泛流行&ldo;劫&rdo;观念,在1899年称&ldo;明年为劫年,玉皇大帝诸神下降&rdo;;1900年称&ldo;大劫临头,只在今秋&rdo;、&ldo;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rdo;。
据陈振江等人研究,&ldo;劫&rdo;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灾难,即侵略、暴政和天灾所造成的民生维艰。二是指动乱,义和团要诛杀洋人、恶者。&ldo;劫&rdo;的观念是义和团动员群众反抗侵略的重要思想武器。
&ldo;劫&rdo;的观念有某些积极意义。喻青松曾作过分析,我认为是有道理的。第一,&ldo;劫&rdo;的观念虽然有神秘成分或迷信内容,但它是现实生活苦难的反映,是对封建统治的抗议,是对未来的憧憬,可以转化为反抗斗争的思想武器和物质力量。第二,&ldo;劫&rdo;的观念包含辩证和进化的因素,它与统治阶级&ldo;天不变,道亦不变&rdo;的思想相对立。劫是&ldo;现世&rdo;向&ldo;未来世&rdo;转变的急骤过程。
当然&ldo;劫&rdo;与社会转型不是同一观念,&ldo;劫&rdo;的含义在于大乱临头,新旧交替,社会动荡不安。通过&ldo;劫&rdo;观念,我们可以看到民众的心态,它是社会暴风雨来临的晴雨表,是下层民众首领发动民众的法宝,是社会神秘主义很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社会转型是由什么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ldo;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段经典论述是我们理解社会转型之所以发生的关键,即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至一定程度的必然过程。
由于历史造成的认识局限性,先哲不可能真正认识社会转型,更不能洞察社会转型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一套朴素而神秘的看法。
古代的神秘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兴衰皆由命定,人不能改变。汉代杰出的思想家王充受神秘主义影响,认为朝代的昌衰兴废皆由天数决定。他在《论衡&iddot;治期篇》云:&ldo;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rdo;又云:&ldo;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rdo;可见王充是个社会宿命论者。
有的神秘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存亡由气数决定。他们认为新朝代之兴时,必有旺气显现。《史记&iddot;高祖本纪》记载:&ldo;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rdo;《晋书&iddot;元帝纪》记载南京地理时说:&ldo;始皇时望气者云:&lso;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rso;,故始皇东游以压之,改其地曰秣,堑北山以绝其势。&rdo;他们还认为朝代衰败时,气色呈凶兆。《晋书&iddot;郭璞传》记载,司马睿当政时,刑狱严重,民不聊生,郭璞上疏,以&ldo;青黑之气共相搏击&rdo;的天象,劝晋朝统治者刷新政务。所谓气,就是命运;所谓数,就是规定性,气数说是对社会的迷信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