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校长今天很高兴,因为有人送来一大批实验设备给他,大部分是二手的,少部分是新的,连出厂包装都没有拆开,这些设备正是北大所缺少的,可谓是雪中送炭。但令他疑惑的是这些设备指明是要李思明使用和管理。
不过他没有追问,因为这些设备送货人的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让他很自觉的不再追问和干预,只要送进来了,就是北大的。不过李思明这个人不得不令他更加关注起来。
李思明今天很开心,来了这么一大批设备,完全可以满足他的需要,有些设备即使在国外也是紧俏货,真佩服某人的神通广大。随设备一起来的是满满一个保险柜的技术资料,和三位专家。
这三位专家,林之文、金伟、许其山,都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新中国第一批雷达专家。当他们得到通知要来北大做研究时,都以为对方是个德高望中的老科学家,打破了头也想不道,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伙,他们感觉自己被骗了。
李思明早就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三位老师,现在一定会有很多疑惑,不过不要紧。你们来到这里是帮助我做研究的,所以的心思都暂时抛开,工作是我们唯一的目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我不希望因为我年轻,你们当中就有人就轻易的退出。我们从事的是一个伟大的事业,为军队提供弹药,为国防提供粮食,这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所以关于我这个人,请你们以后再评价。”
李思明的话让三人感到有点羞愧。是啊,工作是第一要务,说不准这个年轻人真的是“有志不在年高”。19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退,停止援助合同,给仿制工作带来很大损失和困难。经努力,只有那些有资料、样机或只有样机的苏式产品才仿制成功。从此中国在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方面,研制成了大型超远程跟踪雷达,大型相控阵雷达和超视距试验雷达。与此同时,一批为武器配套的雷达也自行设计研制出来了,它们有机载火控雷达、导弹制导雷达、轰炸瞄准雷达、多普勒导航雷达、测距雷达、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和轰炸雷达等。虽然如此,他们觉得中国雷达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李思明抛出三份资料,这些与其说是他的研究,还不如说他抄袭,前世他擅长的就是雷达、电子通迅、火控系统,他只不过将一些型号较旧的装备复制过来而已,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先进的。
第一份是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这通常安装在移动的空中或空间平台上,利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将雷达在每个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干处理,就相当于在空中安装了一个“大个”的雷达,这样小孔径天线就能获得大孔径天线的探测效果,能发现低空飞行的飞机、巡航导弹或地面高速行驶的车辆,这时会有很强的地杂波从天线进入接收机中。机载下视雷达的另一重要用途是地形测绘,其原理是利用雷达载机高速运动对地面各点所产生的不同的多普勒频率变化,使方位分辨力比天线真实方位波束的分辨力提高数百倍甚至上千倍。在原来的历史中,是在1979年,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原理样机首次试飞成功,获得我国第一批高分辨率雷达图像,后来在1980年——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ar)原理试验样机和地面光学成像设备获中科院二等奖。
第二份是炮位侦察校射雷达。地面炮兵用于侦察敌方火炮发射阵地位置,测定己方弹着点的坐标,以校正火炮射击。这在未来的边境反击战争中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李思明提供的这份是比现有装备的要先进一些,可以利用现有军工设备和材料生产的。
第三份是固态相控阵雷达系统。这个时期国内已经有相控阵体制的三座标雷达,多次完成了对外空目标观察任务,按照本来的历史,1979年7月成功地预报了美国“天空实验室”的坠落时间和地点,较之实际坠落时间仅差4分钟。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固态化小型化的还没有,李思明并不指望这个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就是在国外,这也是正在研究的项目。
三位专家快速阅览这三本资料,立刻惊呆了,这些无疑是目前国防建设中最需要的东西,虽然与国外比并不是最先进的,但绝对要比目前他们所知道的要先进。
“李老师,你说我们怎么干,我们听你的。”三人异口同声道。李思明虽然年纪轻轻,但是他的学识已经折服了他。古人云:达者为先。对这三位从读书起就对国防事业无比热忱的人来说,在文革之后能够获得这样的建功立业的机会,无疑是最渴望的东西。
望着这三位已有白发的长者,李思明感到自己真得不能比,在前世自己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但是与眼前这三位相比,自己差得还很远,这些人才真正称得上共和国的脊梁。
虽然有了技术资料,但是还需要实验验证。四人立刻开始做起研究,李思明做起了总顾问,三人有什么问题,总爱找李思明来请教,几天下来,他们都服了,这个李老师年纪不大,但算得上大百科全书,各种在自己看来很难的技术问题,在他的手里很快就可以解决。这下李思明就苦了,每天都被追着请教问题,有时连饭都顾不上。
几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个楼层的人也在奇怪他们在研究什么,没人知道他们在北大这个实验楼里搞军工攻关。李思明也怀疑这杨首长就不担心泄密?
迟主任似乎也知道点什么,和周校长三天两头来看看,让李思明受宠若惊。不过李思明听出了他们的意思,就是这些设备可不可以让北大借用。对此李思明当然不反对,当初他心甘情愿签订不平等条约,换来的这些宝贝就是让北大在电子学方面包括无线电、微电子有一个更好的研究环境。。
有了李思明的“原创”设计,研究进展的很快,不必像以前那样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在理论验证完成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前两种雷达样机的的生产。三位助手分头行动,去各军工厂,找材料,跑生产,组装设备。这些事情,李思明并不参与,只是在碰到难题的时候,他才会出面干预。事必躬亲,并不是李思明的工作方式,更喜欢做总顾问的角色,带领一个团队来攻关。
李思明最近很忙,忙得他顾不上吃饭,困了他就在实验室里的休息室里睡一觉。不过让他很感动的是,杨月天天来送饭。
“快吃饭,发什么呆!”李思明还在想着刚才的实验,杨月不得不提醒。
“谢谢你!”李思明吃着可口的饭菜,对杨月说道。
“谢什么啊?咱们是朋友?”杨月微笑道。
“就仅仅是朋友这么简单?”李思明现在胆子也够大了。
“那你说是什么关系?”杨月不甘丧失主动权。
“什么关系嘛?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李思明笑道。
“你在研究什么啊,天天神神秘秘的,还不让我进来。我看研究到最后,人也会变得神神叨叨起来!”
“最高机密,无可奉告!”李思明笑道。
“哼,你以为我不知道啊!”杨月笑道,“你那三个助手都一把年纪了都出去跑了,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好意思一个人在这?”
“这应了那么一句话:能者多劳嘛。再说他们熟门熟路的,比我更方便一些!”
“鬼才信你!”
“对,鬼丫头才信我!”李思明强辩道。
“我掐死你!”杨月扑过来,想掐他,不过力气太小,没有得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