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蓁自知这种话本也不是自己该问的,没的将自己弄得像个说长道短的媒婆,被人家噎回来不免脸上发热,垂头闷了一阵,方道:“那王爷是否可以直言相告,眼下您觉得凶嫌就是泾阳党人的可能有几成?”
确信了凶手在极力促成诚王与徐显炀的决裂,矛头已然直指厂卫一系的死对头,可惜尚且没有真凭实据。
诚王到底还有多相信奸党,杨蓁现在很想确认这件事。她相信诚王对之前的看法若有改观,更可能在她面前直承,而非对徐显炀说,在徐显炀面前,他显然还是端着更多的高傲。
诚王忽然驻足回身,望着她正色道:“你先来告诉我,你为何以为泾阳党人会有意蒙蔽我、挑拨我与厂卫的关系?上一次说到此处便见你脸色大变,你究竟是想到了什么?”
杨蓁心头一颤,事关谋逆大案,对一个皇亲直说出来终须一定的胆量,但当此时候,继续隐瞒显见也是不好。
她只好为自己鼓了鼓劲,谨慎道:“王爷智谋远胜于我,只因当局者迷,才未想到罢了。您不妨设想,倘若换做是您落到如今奸党那境地,每日提心吊胆,担忧着不定哪天便被落罪抄家,同时又明明白白地看出当今圣上信赖厂公……不,其实是圣上有意假借厂公之手,要将他们铲除殆尽。是以但凡今上多坐一日的龙庭,他们就终无翻身之日。他们想要保住性命,也保住前程,又当如何行事?”
诚王静静听着,眉心越蹙越紧,脸上的神情越来越严峻。
身为藩王,自幼被各方人士所灌输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固守本分,不可觊觎皇位。今上对幼弟十分宠爱,不但没要他去就藩,对他的各种约束也甚少,不然就不会容许他去结交耿德昌这样的重臣。
只因自身从未想过要取皇兄而代之,也便没有想到,别人会有心要他取而代之。
她的猜想虽然大胆,却是合情合理的啊!
诚王既有着对任何人都不全心相信的底限,自然也不会笃信泾阳党人就真是一群忠君爱国、全无私念的好人。
如此一想,那些人单单为求自保,也有可能选这一步来铤而走险,拼死一搏,先争取到他的信任,挑拨他与何智恒一系决裂,再想办法谋害君上,扶他上位,从而扭转他们整个一派人的危局……
诚王犹觉不可置信:“可是,皇兄明明有子……”
他只说了几个字便即打住,皇帝有子,无论如何年幼,也轮不到他兄终弟及,但那些人若连谋害皇帝的胆量都有,又如何不能谋害一个幼小的皇子?
也说不定他只是一个后备,那些人也打算过谋害皇帝之后,扶保年幼的皇子继位,好把持朝政。不过比起那样,自然还是直接将他这个支持泾阳党的人推上龙椅才更好。
诚王微微眯起双目,目光投向远方:“你是说,他们有心效法‘胡蓝之狱’。”
杨蓁点头:“正是,而且他们千方百计想要杀害耿小姐,所要掩盖的把柄,说不定正是谋逆罪证。耿大人就是偶然掌握了他们谋逆的罪证,以此要挟他们相救自己脱罪,结果却被他们鼓动圣上降罪斩首。”
诚王陷入沉默。
“胡蓝之狱”说的是国朝初期的两次谋逆大案。
只因太。祖高皇帝出身贫苦,对穷苦人十分体恤,对待官员就相对严苛,当时定下律法,贪污财物达六十贯的官员便要处斩,为此诛杀了不少官员,也招致了大批朝臣的不满。
朝中大臣几乎个个都多少有着违法乱纪的行止,面对太。祖爷的严刑厉法,他们终日惶恐,担忧迟早屠刀加颈,于是就暗中合谋,意欲暗害了太。祖爷,再扶保一位好操控的皇子上位,既解了自身危机,又可大权在握。
是,国朝二百多年来都未出过一次弑君案件,但那一次只不过是因有人告密,才让乱臣贼子未得机会下手罢了。弑君谋逆,根本不是那么遥远荒诞的事。
自己竟然可能成为奸人谋害皇兄的棋子!
诚王不觉间已攥紧了拳头,面色阴冷。
杨蓁本没有指望此言一出便为他所信,还以为他至少要笑她异想天开,见他如此轻易接受下来,她还十分意外。
他可是自己都承认过自己多疑的人,可为何最近我说的话,他都轻易就信了呢?杨蓁想不明白。
诚王肃然静默了好一阵,才转过脸来问:“尚有一点令我疑惑,你既然猜知对方是有谋逆之心,难道就未曾怀疑过,我会与他们合谋?你又是因何相信,我没有反心的呢?”
杨蓁双手互相捋着手指,有些局促地低头答道:“不瞒王爷说,最初确定是王爷救走了耿小姐那会儿,我确实……确实如此疑心过的。是徐大人他听了我的话之后,说王爷您绝不可能有那心思,我才信了他。经过这些时日亲见,我也确信了徐大人没有看错王爷。”
诚王又是好一阵沉默,最终转过身道:“你去吧,总要你单独陪我说话,也难免招人闲话。”说完就独自离去。
杨蓁目送他离去,心里搅动着疑惑:他到底为何就信了我呢?
不过不管为什么,他信我总是件大好事,以后若是我说的话他都能尽信,那,简直就太好了!
可这份欣喜却也没有维持多久。
杨蓁一步迈进住处门槛时便是心头一动:若是被奸党中人得知,王爷已被我们拉拢争取,他们又会如何?
他们自然不会再去扶保诚王上位,说不定会想连他带今上一同谋害,再去扶保一个旁支藩王上位吧……
如此一想,争取到诚王也远不能高枕无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