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华北中原地区,束发施笄沿习悠久。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即出有磨制精细的骨笄、骨簪4。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骨等达99件之多。山东滕县北辛遗址出土骨笄有55件。均是属于700o多年前的遗物。至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笄、簪的出土数更难胜计。陕西蓝田泄湖遗址出有大量t形陶笄、石笄5。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还出有龙山时期的象牙笄6。在河南荣阳点军台和郑州大河村遗址的一些仰韶晚期居址内又发现有一种插笄的土器,少者可插3笄,多者可插10笄1。说明梳妆打扮、束发施笄,已成为当时人们起居生活的一项内容。
不过,同为束发,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的居民又自具特色。如大汶口墓地10号墓的人头骨额上同施一象牙梳和绿玉笄,脑后又有二玉笄,额部还戴一串石质饰品,周身覆一层厚约2厘米黑灰,似衣着。另一座59号墓,墓主头戴一&ldo;束发器&rdo;。26号墓的墓主头部左侧有一精美的透雕象牙梳2,又如同一时期的山东在平尚庄遗址,在一座墓内的人骨头部,有一牙梳和一&ldo;束发器&rdo;3。男女用成对猪獠牙制成的新月形&ldo;束发器&rdo;束发,这在中原地区是不见的。后者主要以笄束发,如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共发现骨笄306,陶笄96,石笄11件,只有6件兽牙头饰4,笄与牙饰之比为69:1。河南浙川下王岗遗址自仰韶至龙山时期只见骨笄一种头饰件5。说明黄河下游东部地区束发以笄、梳、&ldo;束发器&rdo;并施,而中原广大地区束发施笄,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服饰系统。
陕西西乡何家湾遗址曾出土一仰韶时期骨雕人头像6,额上有一道明显的起脊,顶部后收,似为束发之状。半坡和姜寨遗址彩陶盆上均见一种珥鱼人面纹,夸张中寓写实,也是额部发际界限分明,头发上收而挽结头顶,当本之实际束发形态。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文化墓地420一具成年女性人骨,额上残留有一条宽约3厘米的灰黑色印痕,从前额发际缠过耳际,绕扎至枕骨下方,头顶又横插一骨笄1。三者发式似均有额带之饰,显示了本地区共同性的头饰特征。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一玉雕人头像,头顶中央束一高髻2,也有助于对本地区束发形式的了解。
应注意的是,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出有一龙山时期陶塑人头像,头顶有一馒状低突,似在表现一种低髻3。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有一石雕跪坐人像,头顶有三层&ldo;相轮&rdo;形装饰,似属一种外套玉箍的高耸发髻。两者发式截然有别。同遗址还出一件石雕蹲踞人像,头顶正中有前后两个立起的乳突,似为收发束角之状4。(图44)当如《礼记&iddot;内则》所云:&ldo;男女未冠笄者,……总角&rdo;,郑注:&ldo;总角,收发结之。&rdo;传甘肃出土的一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陶塑彩绘器盖人头像,头顶亦为结发总角,唯两角结于头顶左右两旁5,与上者不一样。可见,不同地区,束发的形式有差异,相同地区也存在着发式的细微不同,然有关束发饰件的取材、制作形制,地区性的群体尚好却是十分鲜明的。
概言之,作为服饰重要分支的发式头饰,中原地区先民盛行束发施笄,或在头顶挽一髻,或又缠以额带;黄河下游山东地区好束低髻,又每以骨梳、笄、&ldo;束发器&rdo;并施,或又佩额练;北方地区流行高髻,有以玉箍相束,或又有束前后两总角者;长江中游地区之&ldo;椎髻&rdo;,或以枲麻、平顶角形冠、锥、笄相固;东南地区早先束发施笄为多,晚后断发大盛;黄河中上游西北地区,发式颇为复杂,有前额两鬓截作弧形断发而脑后作齐耳际断披发者,有束左右两总角者,女子间有挽结一辫或披发覆面者,额练亦见,个别聚落共同体或亦流行束发,以笄、梳相固,其笄施之头顶,等尖朝前斜插,梳则别于后脑发际1。
二原始时期人体装饰品
人体装饰品和衣装,前者主要出于增美饰或某种信仰观念,后者则以掩体避寒暑为本,实际功能有别,起始年代不一,最初并无必然联系。
早期人体装饰品主要取材于生产活动中所获石、骨、牙、蚌、贝、螺、蛋壳等等,经适当选择和加工制成,包括颈饰、胸饰、腰饰、头部额饰、发饰、耳饰,以及腕饰、臂饰、指饰、足饰之类。
人体装饰最早之起,似可上追到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万年前的北京新洞人遗址,曾发现两件经磨制的骨片2。距今约10万年前的阳高许家窑人,曾加工制成球核形骨片3。这些遗物表明,当时先民可能已有意识加工成一些粗简饰品,以植物纤维拴结于身作为装饰。至旧石器时代晚期,饰品的种类择取和加工技巧渐趋成熟。距今28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有用石墨磨制的小装饰品,上有钻孔4。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至少发现有六种装饰品:其一是白色石灰岩石研磨制成的石珠,有钻孔,共7枚,均染有红色(赤铁矿),且均发现于头骨附近,似为头饰品;其二是黄绿色有孔小砾石,扁圆形,两面钻制;其三是穿孔牙齿,有116枚,属之灌、狐、鹿、狸、■、虎的犬齿或门齿,有的还染成红色,孔周围光滑有亮光,是穿系戴用甚久之证,概皆穿之成串,作颈部及腰部之饰物;其四是骨坠4件,表面均磨光,上有长形凹入之痕;其五是穿孔海蚶之壳;其六是被染成红色的穿孔鱼骨1。在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曾出有穿孔骨饰,孔从两面对刮而成2。海城小孤山遗址,出有穿孔兽牙和穿孔蚌壳,在蚌饰边缘沟槽尚留有红色染料,同出还有骨针3。可见这一时期的人体装饰品,已从单纯拴结向穿孔挂戴演进,注重饰品的整体加工以及饰物造型、本色乃至染色,所饰部位头、颈、腰均有,呈现出饰品组合化和装饰部位复合化的趋势。从饰物与骨针等同出现象看,人体装饰品和原始衣装似初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