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夏商周的社会生活 > 第79章(第1页)

第79章(第1页)

饮食往往在总体上构成一时代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动态直观和人们消费生活水平高低的表证。但应看到,早在夏商社会,饮食已与政治观念和等级制纠合一体。《尚书&iddot;洪范》列&ldo;食&rdo;为&ldo;八政&rdo;之首。&ldo;民之质矣,日用饮食。&rdo;3&ldo;足食足兵,民信之矣。&rdo;4所谓《虞书&iddot;益稷》有言:&ldo;杰民乃粒,万邦作乂(治)。&rdo;在维持温饱的低层次生理学需求基点上,统治者的&ldo;食政&rdo;意识也已有夏商时代的饮食,呈现的社会功利取向与价值观,具有&ldo;明贵贱,辨等列&rdo;的显而易见的&ldo;礼政&rdo;内容。&ldo;夫礼之初,始诸饮食。&rdo;5&ldo;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rdo;6严阶级之别,序等级之分,谐统治集团人际关系,重人伦教化,是夏商贵族饮食的&ldo;食礼&rdo;和&ldo;食政&rdo;所在。

如果说夏商社会的饮食事象,存在着地域分布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差异或其他种种自然的及人为的个性,那么&ldo;寓礼干食&rdo;和&ldo;食以体政&rdo;,则恐怕是其普遍的两大要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演进脉络,实在夏商时代已定下了基调。

1《尚书大传》。又《淮南了&iddot;主术训》云:&ldo;食者,民之本也。&rdo;

2《释名&iddot;释饮食》。

3《诗&iddot;小雅&iddot;天保》。

4《论语&iddot;颜渊》。

5《礼记&iddot;礼运》。

6《周礼&iddot;春官&iddot;大宗伯》。

第一节原始时期的饮食

一火食伊始

人类早期,生活艰辛,古代文献中透露有若干史影:

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iddot;五蠹》)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iddot;礼运》)

太古之人,饮露食草木实,圣人为火食号燧人。(《公孙尼子》1)这是追想人类在未学会&ldo;火食&rdo;之前,生存条件低下,只能靠采集自然界植物野果,捕捞水产,猎取禽兽,生吞活食以维持生机。

考古人类学知识揭示,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从人地空间关系言,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山林时期,约当旧石器时代,人们赖山林采集和狩猎为生。第二阶段为山前时期,属于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是从高级采集经济向农业文化迈进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河谷阶地时期,约当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行发展,出现大的氏族部落组织2。

&ldo;茹毛饮血&rdo;的史影大致反映了人类在第一阶段的生活。然而长期的生存经验积累,这一阶段的中后期,人类逐渐知道了用火。山西南部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古地磁测定距今约180万年,有烧骨出土,据说是人类早期用火的证据。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的北京猿人,已能自觉用火和火食1。当时是从天然火中取得火种。大约在旧石器晚期,人工取火方法发明。《古史考》云:

古者茹毛饮血,雄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礼含文嘉》2云:

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河图挺佐辅》3云:

伏羲禅于伯牛,错木作火。《管子&iddot;轻重戊》云:

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之病,而天下化之。

把人工取火法的发明归诸燧人氏、伏羲或黄帝等传说中的圣人,自不足信,但毕竟揭开了先民很早就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人工取火及以火熟食的事实。

我国古代取火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利用竹木摩擦产生火花的钻法和锯法;一种是以石击石和由此发展而来的火镰击石法;一种是利用金属镜(阳燧)或透镜聚光的取火法。前两种均属原始取火法,其中钻木取火最为普遍,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下至汉晋时代人们犹沿用4。

今能见到最早的钻木取火实物工具,是出自新疆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包括有钻砧和钻杆两部分,钻砧用长约10~20厘米,宽2~5厘米的长条形木片做成,在木片上刻上竖槽和数量不等的小圆窝,钻杆一般也用木质材料制成。有学者据钻砧圆窝里壁多数被灼焦及竖槽形态,推测当时取火,是以钻杆对准钻砧一圆窝,迅速摩擦转动,让木屑顺竖槽落成小堆,直至迸出的火花燃着木屑1。这有助于追想原始先民如何人工取火。

取火方法的发明,使先民首次获得了一种支配自然力的能力,在人类进化史上意义重大,因以火熟食,遂导致饮食生活的根本性改观。

二饮食的多元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西高东低,一些东西走向和南北纵向山脉分布其间,受地区性季风环流和寒温海流变迁影响,史前时期东部季风区呈现森林草原景观,西北干旱区则为草原荒漠景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造就了史前时期不同的区域经济类型和多元性的饮食形态。

在黄河中游中原地区,属于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这里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可追溯到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前者遗址有50余处,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东部边沿与黄淮大平原过渡地带。原始农业在当时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栽培作物是粟,但采集、狩猎和渔捞生产仍占一定的比例,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和制陶业。据分析,男女间的生产分工较明确,男的外出耕作和采集野果,女的则在家里加工粮食,蒸煮食物,照顾幼儿2。后者发现于河北武安县南磁山,有发达的农业,一定比例的渔猎经济,已饲养猪、狗、牛、鸡等家畜。相继发现灰坑共476个,内储存粟类粮食的灰坑有88个,有人推算储存量可达10万斤以上1。可以设想,当时人们主要食物来源是靠经营农业来提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