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认为&ot;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ot;,他反对党同伐异,主张协和共处,维护政局安定。为了统一大业,要效法廉颇、蔺相如,一致对外,他劝殷浩把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画在屏风上,以示训导。文献上这样说:殷洪源与桓温不协,王逸少移书苦谏,欲画廉蔺于屏风???王羲之曾在谢万的信中说,&ot;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ot;。陆贾是汉初政论家,辞赋家,官至大中大夫,他认为武力可以夺取政权,却不能单靠它来维持政权。所以1《晋书&iddot;庾亮传》。
1《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iddot;王右军集题词》。
他向汉高祖提出:&ot;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ot;2王羲之依陆贾处世,即依陆贾的政见处世。
东晋建立不久,其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使用武力是不适当的,政以道胜,其道者就是儒家、黄老之道,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评述。
五、审量彼我的决策思想
战争中有一系列的决策问题,王羲之认为要&ot;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ot;。
这与&ot;知已知彼&ot;方能&ot;百战不殆&ot;的军事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笔者认为&ot;审量彼我&ot;的军事思想更加深刻。这里有精审、审时度势的内涵,对&ot;彼此&ot;有量的分析,这一点无论是对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非常重要,没有对各种军事要素&ot;量&ot;的掌握与分析对比,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ot;量&ot;不仅限于数的概念,还有衡量权衡之意,通过&ot;审量彼我&ot;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
对待北伐的基本态度东晋虽然在江南建立了政权,但北方的中原大片领土被胡人占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北伐是当时政治、军事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不过我们不能离开当时双方的形势,简单地用支持或是反对北伐来判定是否正确。东晋初建时期,南渡的百姓,他们饱尝了家破人亡离乡背井之苦,怀念故土。而北方的士族迁至江南,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且惊魂未定,何去何从,如何对待残酷现实?存在着两种精神状态和情绪。《世说新语&iddot;言语》作了这样的记述: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竹宴。周侯中坐而叹日:&ot;风景不殊,止自有山河之异!&ot;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ot;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ot;这里的周侯是王蓑之的延誉者周颌,他对江叹息代表了一部分过江士族的思想感情。而王导&ot;愀然变色&ot;,慷慨陈辞:&ot;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ot;,显然是另一种精神状态。王导的这一政治纲领,团结了朝野一批人,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拥护。他们以上述纲领作为精神支柱,盼望有朝一日光复中原大地。第一次发动北伐的是祖逖,他是中原沦陷后移居京口的一位将领,当时王导为首的统治集团不敢对北伐提出异议,怕夫去民心丢掉具有号召力的&ot;克复神州&ot;的旗帜,故提出&ot;使白招募&ot;组织北伐,只给祖逖调拨一千人的粮食、布三千匹,不给铠仗兵器。建兴元年(313年),祖逖带领一批人马渡江,当船行驶到江心时,祖逖击揖而誓:&ot;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ot;,表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祖逖在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失地,晋元帝怕他势力太大,派怔西将军戴渊总领北方六州军事,阻止祖逖北伐活动。此时祖逖感到深受掣时,缺乏有力的支援,北伐成功无望,优愤而死,使收复的领土再次失去。
诚然,东晋政权建立不&ot;,立足不稳,政治上尚下强大,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客观原因。但统治阶级不肯支持是主要的。王导虽然慷慨激昂地表示2《史记&iddot;陆贾传》。
要&ot;克复神州&ot;,但这纯属是一种策略,拢络人心而已。吕思勉论及《王导传》时说:&ot;此传颇能道出东晋建国之由。三言蔽之曰:&39;能调和南方人士,收用北来上大夫,不竭民力而已。??帝之本志盖仅在保全江表而不间北方,即王导之志亦如此。故能志同道台。东晋之所以能立国江东者以此,其终不能恢复北方者亦以此。&ot;1这种评论分析确实是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有经纶大略的军事将领庾翼&ot;以石虎衰暴屡表北伐&ot;,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他移屯襄阳,征发六州内车牛驴马和地主的奴仆当兵组织力量,命庾冰镇守武昌,为翼的后援,准备大举进攻后赵和成汉。当时蔡谟认为&ot;若弃江远去,以我所短,击彼所长,惧非庙胜之算&ot;。实际上,东晋士族地主和多数朝臣偏安江左,不肯冒&ot;累卵&ot;之险,害怕失去自己的安乐窝,所以反对这次北伐。而王羲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ot;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想克定有期&ot;。王羲之盛赞如此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虽有矛盾还不是太尖锐,更重要的是北方石虎继位,他暴虐成性,任意残害百姓,&ot;猎车千乘,养兽万里,夺人妻女,十万盈宫&ot;1。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一触即发。这些都为北伐提供了准得的良机。王羲之支持庾翼北伐还基于对庾翼为人的深刻了解。庾翼&ot;戎政严明,经略深远,数年之中,公私充实,人情翁然,称其才干。由是自河以南,皆还归附。&ot;2他早有&ot;复兴&ot;的雄心壮志,以&ot;灭胡平蜀为己任&ot;,对北伐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基于敌我双方的形势分析,王羲之决定支持这次北伐。
(二)反对殷浩北伐
对殷浩发动的北伐,王羲之竭力反对。殷浩、桓温都是握有兵权的大将,他们为权力之争水人不容。殷浩将颖川荀羡作为羽翼以对付桓温。王羲之密说殷浩、荀羡应以大局为重,他认为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睦,不宜内构嫌隙。可是殷浩、荀羡怎么也听不进去。当王羲之知道殷浩要冒然进行北伐时,立即以书劝阻,但没有奏效。殷浩仍整军前行,结果在颖水桥(今河南省许昌县)吃了败仗。殷浩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准备再度北代。王羲之以为必败,并立即致书于殷浩和会稽王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ot;尽怀极言&ot;劝其休养生息,尊贤虚已,不要快意于目前,致生民于涂炭。
王羲之在《遗殷浩书》中写道: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恒,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今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1,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摩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1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4章第1节。1《晋书&iddot;石季龙载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