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王羲之书评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刘隗、刁协平时专横跋扈,现在更是认为消灭王家势力的时机已经成熟,曾多次连续上奏皇上要求将王氏满门杀绝,斩草除根。元帝面临这复杂的局面,考虑到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对朝廷忠心耿耿,平时尽忠职守,此时态度诚恳,更重要的是万一王敦得势,威胁到朝廷和他本人的安全时,还可以作为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王导为人宽厚,说不定在大动乱中他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元帝对王导说:&ot;茂弘,方寄卿以百里之命,是何言邪!&ot;,最后以&ot;大义灭亲&ot;为名,免诛其族。王敦的军队从四处进入京城,宫中大小官员逃之夭夭,元帝身边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元帝被迫只好当场封王敦为丞相、江州牧等要职。使王退守武昌。

在王敦到了石头城后,元帝召集百官见王敦,王敦问刘、刁党羽戴渊:&ot;前日之战(王师败绩),有余力乎?&ot;渊回答说:&ot;岂敢,但力不足耳!&ot;敦又问:&ot;吾今此举,天下以为如何?&ot;渊回说:&ot;见形者为之逆,体诚者为之忠。&ot;王敦冷笑了一声说:&ot;卿可谓能言。&ot;尔后又对王导曰:&ot;不从吾言,几至覆族。&ot;元帝因受不了王敦的污辱,忧郁而死。公元323年明帝即位,当时王敦已移往姑孰(安徽省当涂县),他虽身患疾病,仍再次威胁朝廷,明帝乘机派兵讨伐,王敦因病已不能带兵,故指派他的哥哥王含应战,1《晋书&iddot;王敦传》。

2《晋书&iddot;王敦传》。

结果大败。王敦也因忧愤使病情加剧而去世。历时两年的&ot;王敦之乱&ot;就此结束。王羲之当时已经成年,亲身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风波。士族的分裂,特别是周被王敦所杀,对他刺激很大。他深深感到当时官场的黑暗和无情,战争的残酷,政治舞台风云的突变,时局动荡,前景令人难测,王羲之曾在以后的兰亭诗中发出&ot;合散固所常,修短定无始&ot;的叹息。

咸和三年(328年)二月发生了苏峻、祖约叛乱。苏峻出身北方坞主,以军功为历阳内史,因恃功&ot;骄溢自负&ot;,又以&ot;单家聚众&ot;发迹,对门阀大族心怀不满,他们以诛庚亮为借口南渡长江,攻占南京,纵兵大掠,驱役百姓。王羲之的叔父王彬等,还被勒令负担登钟山。叛军甚至剥去女性衣衫,裸暴于众,无恶不作。这次叛乱使建康&ot;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ot;,大库内藏损大惨重。当年九月,陶侃、温峤、庚亮等起兵讨伐苏峻,苏峻很快败死,祖约失败后投奔北方石勒,最终亦被杀。

王敦叛反与苏峻反晋,均属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叛乱平息了,但当时的政局没有丝毫变化,人们认为:庚亮以外戚辅政,引发了危及国家存亡的大祸,他当时窜身苟免,晋室内争权夺利;皇帝幼小,听人摆布,无能为力。王敦和苏峻的两次叛乱,王羲之虽然未曾遭祸,但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官场的腐败和朝廷的无能。

六、仕途

王羲之步入政界,最初的官职是秘书郎,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和校阅宫中文库中的图书。究竟是何年担任这一职务,《晋书&iddot;王羲之传》只是说&ot;起家秘书郎&ot;,没有说明年代。在东晋,秘书郎、著作郎是贵胄子弟初选之职,如是过早、较晚出仕则标明&ot;弱冠&ot;或说明具体年龄,如庚亮少有美誉,其传曰:&ot;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ot;王羲之妻弟郗昙较晚出仕,故本传称:&ot;年三十,始拜通直散骑侍郎。&ot;王羲之出仕不称&ot;弱冠&ot;又未指出初次任职年龄,再综合其他材料推断任秘书郎为太宁三年(325年),王羲之当时二十三岁。

东晋时期许多贵族子弟,年龄很小就获得官衔进入仕途了,例如王导、王含诸子都弱冠出仕,唯独王羲之在他二十三岁左右才任秘书郎之职,这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古往今来学术界多有猜测,有人认为正如王羲之自己所说:&ot;吾素自无廊庙志&ot;,他不想过早地进入仕途;也有人认为,他伯父王导在掌握东晋大权时推行&ot;愦愦之政&ot;的政治纲领,王羲之持不同政见,不愿意与其伯父合作,所以出什的时间一拖再拖。还有一部分学者把王羲之的出仕与他父亲王旷联系起来分析,也不无道理。

王旷是晋元帝过江首创其议的重要人物,他这房与琅邪王司马睿最亲,兄弟三人(廙、旷、彬)是睿的姨大弟,《晋书》为王廙、王彬立传,但就是不给王旷立传。很多文献对王旷特别是对他晚年避而不谈,即使有记载也是若明若昧,似有隐情。王旷最后的官职是淮南内史,根据文献记载,公元309年,王旷受命救援上党之役失败,便无下文了。故有人推测他没有战死,也没有逃回而是像他的堂兄王衍降于石勒一样,投降刘聪了。1由于亲戚关系,琅邪王司马睿将王旷的真情隐匿起来,不许别人提起此事。但世界上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当时知道此事的人甚多,为防止朝野疑议,所以朝廷以至王导迟迟不让王羲之出仕。如果此说可以成立,那么下边的事实就不好解释:王羲之&ot;于父母墓前自誓&ot;,可见他父母死后是合葬的。王旷如真的投降了刘聪,他又怎能与妻子合葬?这些疑问很难说清。以上仅是一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王羲之咸和三年任会稽王(昱)友官职。咸和九年上羲之应西征将军庚亮召请,赴武昌任参军、长史,咸康二年(336年)任临川太守。据《晋书&iddot;王羲之传》记载,&ot;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ot;永和四年(348年)殷浩参综朝政,委任王羲之为护将军。

羲之既少有美誊,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经过殷浩劝说,他最后还是担任了这一重要官职。

护军将军权力很大,不但有一支保护皇帝和京师的军队,而且其下有属官,若受命出怔,还可以设参军。王羲之恪尽职守,关心士卒的疾苦,他任护军将军时发了题为《临护军教》的第一道命令:今所在要在于公役均平。其差太史忠谨在公者,覆行诸营,家至人告,畅吾乃心,其1王汝涛:《有关王羲之生平家世几个问题的考辨》,载《王羲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版。1《晋书&iddot;王羲之传》。

有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或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区分处别。自当专详其宜。其大意是:现在的军营里要公役均平,我委派忠于职守、谨慎公平的太史到各营,对于所遇到的困难,可以畅所欲言,如军营中有老弱多病,不能温饱,或无法养家的,都要区分不同情况予以安置。

护军之职流动性很大,有时去江州,有时去到吴国(苏、浙)。经常疲于奔命,也许是这种原因,于永和六年(350年)王羲之&ot;苦求于宣城郡&ot;。2朝廷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后来力右军、会稽内史,赴任会稽山阴。《晋书&iddot;王羲之传》载:&ot;(王)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羲之代述。&ot;据推断,王羲之于永和七年(351)为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朝廷可能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