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易中天品三国33 > 第2章(第1页)

第2章(第1页)

但凡历史,就可能有这三种形象,而对于三国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为什么呢?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就是汉灵帝驾崩算起,算到西晋统一也不过是九十年,其中作为传统的史书所正统纪年的魏,时间是很短的,所以魏亡之后到了晋代,对于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各种史书的记载就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有分歧了。然后这种分歧随着历史的推进,由于种种原因,它越来越形成一种文学的和民间的形象。

*看来,但凡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可能会有三种形象,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被淡忘,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被人们所认知。比如诸葛亮,提起诸葛亮,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就会展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天赋。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易中天先生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是如何评价的呢?

诸葛亮的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着力塑造的,这个塑造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也是有来历的。魏亡之后,对于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开始了,当然这里面有原因,有道理,这些原因、道理我们以后再说。在晋代有一个叫郭冲的人,这个郭冲大概是诸葛亮的一个铁杆&ldo;粉丝&rdo;,他认为现在世上对于诸葛亮的推崇远远不够,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现在要向大家公布大家都不知道的诸葛亮的五件事情。这五件事情在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驳斥,就是这五件事情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其中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所以空城计它不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它是有来历的,来历在郭冲的这篇文章里面。郭冲说,当时司马懿率兵来打阳平,诸葛亮当时手上没有兵,就使了一个空城计,司马懿就退兵了,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裴松之驳斥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据考证,当时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这个人既然都没有到这个地方,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当然不可能发生了。但是这个故事它很精彩,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一说再说,我们的戏剧作品一演再演。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空城计是怎么回事儿。说是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手上无兵无卒,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开城门,四个城门都打开,派了一些老兵在门口扫扫地,然后自己带了两个小孩子,两个童子,抱了一张琴,城楼上一坐唱卡拉ok。他怎么唱的呢?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翻空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然后他下面唱说,你看,马谡也不中用,他们将帅也不和,街亭也丢了,你司马懿侥幸地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他说你来打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嘛,你在那犹犹豫豫地干什么呢,告诉你吧,我这屋里只有琴童人两个,我这里既无埋伏又无兵,你不要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后那个戏剧当中的诸葛亮唱到: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

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啊,这哥们儿什么意思?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k,我上去卡啦,你把我ok了!我才不上这个当呢,撤,撤军了。这个事情,第一,我们前面讲了,裴松之已经说得很清楚,不是事实。第二点,它也不合逻辑。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进攻呢?无非是怕城中有埋伏嘛,对不对,就那么大一个城池里面能埋多少人呢?冷兵器时代,也不可能埋一个飞毛腿导弹,也不可能有什么秘密武器,我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行不行?第二,你不是走到城楼跟前了吗,你不是看见他在那儿抚琴神色自若吗,你不是听见他琴声不乱吗,他不还跟你打招呼说来来来上城来听我抚琴吗,都听得清清楚楚吗,可见距离不远,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一箭she下来不行吗?第三点,按照郭冲的说法,或者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双方兵力十分悬殊,有说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十几万大军的,你把这个城围起来,你不是十来二十万人嘛,你把它围起来,围它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干吗调头就走呢?这个事情裴松之当时做注的时候都已经说了嘛,裴注说得很清楚,他说你可以把它围起来嘛,为什么要走呢?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至于其它的,比方说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糙船借箭,什么借东风,这都是历史上没有根据的,没有记载的。

实际上诸葛亮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的贡献也主要是:第一,为刘备集团制定了一个战略规划,这就是著名的&ldo;隆中对&rdo;;第二个,促成了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联盟;第三个,最重要的是刘备去世以后,治理蜀国,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杰出的。

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的,陈寿是有一个评价的,陈寿说诸葛亮是&ldo;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rdo;,我认为陈寿这个评价是客观的。但是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当中,他就成了一个军事天才了,神机妙算,而刘备集团的那些大将,关羽也好,张飞也好,赵云也好,黄忠也好,马超也好,都好像傻乎乎的,诸葛亮将令一发,他们带着人就走,干吗去不知道,到地方再说,到地方掏口袋,掏出一个口袋,军师这么说的,锦囊妙计,这个就是把战争当儿戏了。还有借东风,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和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穿着道袍,光着脚丫子,披着头发,手上拿把剑,这不该是他的形象。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ldo;状诸葛多智而近妖&rdo;,这个&ldo;妖&rdo;是什么意思呢?妖人,不是妖精、妖怪。妖精、妖怪、妖人有什么区别?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装神弄鬼的叫妖人,就是神汉、巫婆。当然,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他这个妖人形象也是装出来的了。但是没有必要,当时孙、刘对抗曹操的时候应该还是同心协力的,至于后来为了争夺荆州他们再发生战争,那是后来的事情。所以把他描绘成这样一种妖人形象是不合适的。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帅哥,史书上说他&ldo;身长八尺,容貌甚伟&rdo;,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的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且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大家想一想该是一个什么形象。所以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它是有距离的。

*《三国演义》取材于正史,但许多情节和人物活动却是在三国故事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像以上分析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的艺术想象而已。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比如说关羽,就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代表,那么,民间为什么要崇拜关羽?易中天先生是如何看待关羽的民间形象的呢?

民间形象往往和文学形象它也有距离,比方说关羽,关羽的文学形象已经不同于历史形象了,民间形象就更怪了。我们知道民间是有一些信仰的,民间信仰在文学作品中多半取材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没有以《红楼梦》为信仰对象的,比方说我们民间把刘备奉为编织业的祖师爷,把张飞奉为屠宰业的祖师爷,把宋江奉为强盗的祖师爷,把时迁奉为小偷的祖师爷,没有听说把贾宝玉、王熙凤奉为什么祖师爷的,所以可见《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是超过《红楼梦》的,那么民间把关羽奉为什么祖师爷呢?奉为剃头匠的祖师爷。这个事情就有点怪了,关羽生前也没有剃过头啊,我们知道关羽是汉代的人,汉代是留全发的,不剃头的,剃头是清代的事情,清代把前面头发剃一半,后面梳一个辫子,清代才有剃头匠,关羽怎么会变成剃头匠的祖师爷呢?想来想去也就是他们手上都有一把刀,但是关老爷手上的刀那是杀人的,那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后来我想起清代有一家剃头铺门口有一副对联叫做:&ldo;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rdo;!这个口气倒像关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