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走到人生边上原文在线阅读 > 第4章(第1页)

第4章(第1页)

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辅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这样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好在我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无党无派,也不是教徒,没什么条条框框干碍我思想的自由。而我所想的,只是浅显的事,不是专门之学,普通人都明白。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一神和鬼的问题

现在崇尚科学,时髦的口号是&ldo;上帝已经死了&rdo;。说到信念,就是唯心,也就是迷信了。唯心,可以和迷信画上等号吗?现在思想进步的人,也讲&ldo;真、善、美气&rdo;真、善、美&rdo;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从&ldo;知&rdo;到&ldo;悟&rdo;,有些距离,但并非不能逾越的,只是小小一步飞跃,认识从&ldo;量变&rdo;进而为&ldo;质变&rdo;罢了。是不是&ldo;迷&rdo;,可以笨笨实实用合理的方法和逻蟹的推理来反证。比如说吧,假如我相信大自然有规律,我这点信念出于我累积的知识。我看到一代代科学家已发现了许多规律。规律可能是错误的(如早期关于天体运行的规律)。可以推翻;规律可能是不全面的,可以突破,可以补充。反过来说,大自然如果没有规律,科学家又何从探索?何从发现?又何从证实呢?大自然有规律这点信念,是由知识的累积,进一步而领悟的。然后又由反证而肯定。相信大自然有规律,能说是迷信吗?是否可以肯定不是迷信呀?

科学愈昌明。自然界的定律也发现得愈多,愈精密。一切定律(指经过考验,全世界科学家都已承认的定律)。不论是有关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每一学科的定律,都融会贯通,互相补充,放之四海而皆准。我相信这个秩序井然的大自然,不可能是偶然,该是有规划、有主宰的吧?不然的话,怎能有这么多又普遍又永恒的定律呢?

有人说,物质在突发的运动中,动出了定律。但科学的定律是多么精确,多么一丝不苟,多么普遍一致呀!如果物质自己能动出这么精密的定律来,这物质就不是物质而有灵性了。该是成了精了。但精怪各行其道,不会动出普遍一致的定律来。大自然想必有神明的主宰,物质按他的规定运动。所以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是由累积的知识,进而成为信念,而这个信念,又经过合理的反证,好像不能推翻,只能肯定。相信大自然的神明,或神明的大自然,我觉得是合乎理性的,能说是迷信吗?

大自然的神明,或神明的大自然,按我国熟悉的称呼,就称&rdo;天&rdo;,老百姓称老天爷或天老爷,文雅些称&rdo;上天&rdo;、&rdo;天公&rdo;、&rdo;上苍&rdo;,名称不同。所指的实体都是相同的。

例如孔子曰:&ldo;天何盲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rdo;(《阳货十七》)&ldo;吾谁欺,欺天乎?&rdo;(《于罕第九》)&ldo;知我者,其天乎&rdo;&ldo;&ldo;宪问十四》&rdo;&ldo;获罪于天,无所裤也。&rdo;(《八佾第三》)&ldo;天生德于予,……&rdo;(《述而第七》)以上只是略举几个《论语》里的&ldo;天&rdo;,不就是指神明的大自然或大自然的神明吗?

有人因为《论语》樊迟问知,于曰:&ldo;敬鬼神而远之。&rdo;(《雍也第六》)就以为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但孔子对鬼神并不敬而远之。《中庸》第十六章,子思转述孔子的话:&ldo;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勿见,听之而勿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ldo;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rdo;又,《中庸》第一章&ldo;莫见乎隐。莫显乎徽,故君子慎其独也。&rdo;

《中庸b所记的话,我按注解解释如下。第十六章说:&ldo;祭祀的时候,鬼神虽然看不见,听不见,万物都体现了神灵的存在;祭祀的时候,神灵就在你头顶上,就在你左右&rdo;。接着引用《诗经&iddot;大雅&iddot;抑》之篇:&ldo;神来了呀,神是什么模样都无从想像,我们哪敢怠慢呀。&rdo;这几句诗,表达了对神的敬畏。

《中庸第一章里说:&ldo;最隐蔽的地方,最微小的事,最使你本相毕露,你以为独自一人的时候投入看见,就想放肆啦?小心呀&rdo;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特别谨慎。&rdo;

读《论语》。可以看到孔子对每个门弟子都给予适当的答复。问同样的问题,从没有同样的回答。这是孔子因人施教。樊迟是个并不高明的弟子。他曾问孔子怎样种田,怎样种菜。孔子说他不如老农,不如老圃。楼下说&ldo;小人哉。樊须也&rdo;(《子路十三》)。一次,樊迟问知{智)。(《颜渊十二》)子曰:&ldo;知人。&rdo;樊迟不懂,问这话什么意思?孔子解辟了一通。他还是不懂,私下又把夫子的解释问子夏。他大概还是没懂,又一次问知,孔子曰:产敬鬼神而远之。这回他算是懂了吧,没再问。可是《论语》和《中庸》里所称的&ldo;鬼神&rdo;,肯定所指不同。《中庸》里的&ldo;鬼神&rdo;,能&ldo;敬而远之&rdo;吗?《中庸》和《论语》讲&ldo;鬼神&rdo;的话,显然是矛盾的。那么,我们相信哪一说呢?

孔子十九岁成家,二十岁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傲,字子思。伯鱼先孔子死。据《史记&iddot;孔子世家》。伯鱼享年五十。那么,孔子已经七十岁了。而颜渊还死在他死以后。子路又死在颜渊之后,孔子享年七十三。他七十岁以后经历了那么多丧亡吗?而伯鱼几岁得子,没有记载。孔子去世时子恩几岁。无从考证。反正孔子暮年丧伯鱼之后,子思是他唯一的孙儿。孔子能不教他吗?孔子想必爱重这个孙儿。他如果年岁已长,当然会跟着祖父学习。当时孔子的门弟子已有两位相当于助教的有若和曾参,称有子、曾子。子思师事曾参。如果他当时已有十五、六岁,他是后辈。师事助数是理所当然。如果他还幼小。孔子一定把他托付给最信赖的弟子。

曾参显然是他最贴心的弟子。试着他们俩的谈话。孔子说:&ldo;参乎!吾道一以贯之。&rdo;曾子曰:&ldo;唯。&rdo;孔子走了,门人间曾子,夫子什么意思?曾子日产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rdo;(《里仁第四》)哪个门弟子能这么了解孔子呢?子思可能直接听到泣祖父的教诲,也可能由曾参传授。

《论语》子贡回:&ldo;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ldo;(《公冶长第五》)。这不过说明,孔子对有些重要的问题,不轻易和门弟子谈论。子思作《中庸》,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ldo;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rdo;这是孔子的大道理,也是他的心里话,如果不是贴心的弟子,是听不到的。子思怕祖父的心里话久而失传,所以作《中庸》。这是多么郑重的事,子思能违反祖父的心意而随意乱说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