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面对生死,各自保命,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更别说还是皇帝和妃子之间,他们之间有多少感情,又有多少是因为权势的阴谋各自在利用。
淑妃齐氏,庄妃黄氏,敬妃练氏,他们背后是齐泰,黄子澄和练子宁。
齐泰黄子澄和练子宁三人宁死不依附朱棣,都是有气节的文人。
这也是朱允炆信任他们的原因,不管他们是不是中了朱棣的阴谋而劝朱允炆削藩,那都不是他们的错,只能说他们技不如人,却无法否定他们的气节和忠诚。
他们三个人被朱允炆派去内城监军,如果他们得知他们的后辈听到城破的传言,各自逃跑,不知道会是怎么样的反应?
又或许,如果他们没有去城门监军,随时关注局势发展,会不会给三个贵妃出谋划策,或者给她们吃定心丸,或者劝她们要有气节,不能抛下皇上逃命。
或许三人的结局就不一样了。
可现实没有假设,没有如果,也没有或许。
她们抛弃了朱允炆,朱允炆也毫不客气地离他们而去。
现在的朱允炆,是一个有独立思维,独立意识,有崇高理想,对男女之情有独到见解的人,是一个不会被欲望冲昏头脑的人,尤其是色欲。
偌大的皇宫,一下子走了那么多人,显得冷冷清清,可留下的人,是经过了考验的人。
郭贵妃回到武定府后,和自己的二伯说了皇上的决定,本来沉浸在丧父之痛中的郭铭,这才清醒过来。
战争还没有结束,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做。
他和父亲本来就是负责内城的防务,父亲郭英被杀,让郭铭有些方寸大乱,父亲不在了,可他还在,身上的责任还在。
皇上没有一丝责备他们的意思,还让郭贵妃和安王殿下来守灵,郭铭顿时有些自责,现在正是朝廷用人之际,而他却光顾着家里的事,丢下了国家大事。
郭铭重整情绪,把家里的大小事务安排妥当,再次披挂整齐,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皇宫的守卫。
皇宫的守卫是郭铭的分内之事,现在却要皇上亲自安排作战部队守卫,这是他的失职。皇上砍他的脑袋都不为过。
郭铭带人重新接过了皇宫的守卫,并和孔祥孙大一起,开始布置内城的治安守卫,孔祥本就是禁卫军,对这方面的工作很熟悉,内城的秩序,正在逐渐恢复。
前方战事的加急战报,也不断地往宫里汇报。
战报一封接着一封,战事也一直在推进,朱允炆知道,大军合围,朱棣要完了。
朱允炆带着独立团骑兵离开观音门后,观音门所有的队伍交给了李景隆,这里有六万多军队,李景隆却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别说六万,就是几十万的大军,李景隆也指挥过,可为什么有压力,李景隆也想不明白,或许是来自皇上的压力。
皇上这两个月以来,把不利的战局彻底扭转,这是李景隆做不到的,他知道,今天这场仗,只能胜不能败,如果败了,别说他李景隆,包括徐辉祖,盛庸,梅殷都无颜面对皇上。
就像做一顿丰盛的午餐,皇上把什么都做了,只剩下把菜端上桌,如果这么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李景隆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还怎么有脸活在这个世上。
约定的时间一到,李景隆,平安,梅殷从三个方向把朱棣的叛军围困在了正中央。
此时的朱棣大军,从将领到士兵,全都人心惶惶,丝毫没有士气可言,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当初气势如虹,兵临城下,现在局势急转直下被包围,成了待宰的羔羊。
每个人心中都明白,燕王的败势已定。
昨日皇上站在城墙的废墟上,阳光照射在皇帝的身上的情景,见到的人,恐怕这辈子都忘不掉,他们心中已经认定,皇上就是天选之子,朱棣岂有不败之理。
士兵这么想,将领也这么想,尤其是昨日朝皇帝射暗箭的朱能,心中更是五味杂陈,他现在甚至十分后悔,昨日为什么要朝皇帝射暗箭。
幸亏没有射中,如果射中皇上,会不会引发天怒,会不会给他的家人、族人带来灾难。
失败已经注定,以后皇上要杀要剐,朱能都毫无怨言,不管是诛三族还是九族,朱能都觉得不为过。
朱棣率大军朝长江南岸行军,因为那里是徐辉祖率领的南下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