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斯的观点赢得了很多人的赞同,风向开始慢慢转变。
[是的,我觉得那篇乐评怪怪的,看上去很有道理可是让我无法信服。《悼歌》给我的感觉不是他说的那样,我赞同卢卡斯的话]
[我之前的发言被这篇乐评文章摘录了,在此我想解释一下,我所说的不再畏惧死亡,并不是我会因为不畏惧而去选择尝试,恰恰相反,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媒体对它的抨击毫无道理,《悼歌》让人正视、直面死亡,这是件好事不是吗?]
[不要因为对死亡有所好奇就去尝试,不要因为轻视死亡就去轻易选择它。]
[中国有句话叫‘生又何欢,死又何哀’,来自于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我想《悼歌》正是对这句话的阐释,没有对生命的不尊重,有的只是对死亡的释然。]
[事实上,我觉得坦然面对死亡,让我更加敬畏生命。]
卢卡斯发表这些话后没多久,马尔兹先生给他的发言点了一个赞,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彻底扭转了先前对许乔不利的言论。
在媒体关注下,这场盛大的交流会终于来到了最后一轮,将要角逐出金银铜奖。
此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只剩下最后十支,为期三个月的交流会即将落下帷幕。
所有人都知道,金奖的角逐大概率会在来自中国的民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间展开。
最后的盛宴,他们会带来怎样的作品?
全球各地,数百万观众打开了电视或直播平台,目光凝聚在屏幕里那个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内。
这一次,民乐团率先登场。
大屏幕上,缓缓浮出两行大字:《女娲》。作曲人:许乔。
又是他独立完成的交响曲!
所有人目光复杂,虽然此前已经有所猜测,看到作曲人一栏时还是受到了冲击。
这个年纪不大的东方少年,究竟还会给他们呈现出怎样的惊喜?
《女娲》。
他们对中国的神话不太了解,但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这是中国一位上古时代的神灵,传说她以黄泥捏人,创造了人类这个种族。
如果说《悼歌》是一支关于死亡的交响曲,那么《女娲》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乐曲一开始,洞箫淡淡的音色若有若无弥漫开,像是某个人睡醒后轻轻的哈欠声。其中夹杂着低声敲响的鼓,一声一声,让人想到了大地深处的律动。
女娲在莽莽原野上行走,她凝视大地,山川秀美壮丽,江河流淌不息,一种莫名的孤寂涌了上来。
随着流水一般的淙淙琵琶声加入进来,女娲走到了江河边,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顿时福至心灵,旋律变得愉悦起来。她在河水边挖了黄泥,同河水和在一块,照着自己的影子捏出了泥娃娃。泥娃娃落地即成人,女娲见状,又捏了许多。
琵琶声变得顿挫有力,极具颗粒感的音色让人仿佛看见泥像落地成人,蹦跳着奔向大地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