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拜占庭再起 > 第285章 比提尼亚大起义(第1页)

第285章 比提尼亚大起义(第1页)

第285章比提尼亚大起义第285章比提尼亚大起义

小亚细亚从来都不是一片平整的半岛,山脉起伏,沟壑纵横,人口主要聚集在河谷低地和沿海平原中。

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岸和黑海南岸的比提尼亚平原便是此中之一,这里曾是东罗马帝国的比提尼亚行省,地势相对和缓,人口较为密集,工商业较为发达。

广义上的比提尼亚地区涵盖了不少著名城市,尼西亚,尼科米底亚,卡尔西顿,阿帕米亚……

这里离巴尔干半岛很近,仅有浅浅的一湾海峡,和君士坦丁堡,帖撒罗尼迦等巴尔干大城市之间交通快捷,来往方便,也是最晚脱离东罗马帝国掌控的地区之一。

距离奥斯曼的崛起不过短短一百年时间,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将爱琴海东岸的希腊裔遗民同化干净,采用了较为温和而开明的管理模式,基督徒们提供更高的税赋,换取有限的自治权。

穆罕默德二世退守安纳托利亚后,为了防止希腊裔遗民可能的叛乱,将逃过海峡的突厥难民安置在希腊裔聚集区,又迁来不少内陆突厥人,试图以此改变当地的民族成分,稳固自身统治。

后来,以西班牙和东罗马为主的欧洲国家针对希伯来人的迫害和驱逐愈演愈烈,不少希伯来人寻求奥斯曼苏丹的庇护,穆罕默德二世来者不拒,同样将他们安插在传统的希腊裔聚集区。

单论对希伯来人的包容程度,奥斯曼帝国冠绝整个地中海世界,他们对希伯来人的忍让和欢迎程度比威尼斯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奥斯曼的鼎盛时期,不少希伯来人逃往苏丹在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的各大城市,除了手工业和商业外,他们还会为突厥贵人们耕种田地,充当佃农。

当奥斯曼国力昌盛时,百姓们的生活水平都还算不错,虽然算不上各得其所,但也和睦安康。

可是,奥斯曼的盛世在1453年戛然而止,随后就是一路下坡,穆罕默德二世屡次三番的惨败使他的威望几乎降到谷底,若非奥斯曼家族余威仍在,若非最底层的突厥百姓对奥斯曼家族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尊崇,他的统治绝不会维持到现在。

而现在,奥斯曼帝国再度遭遇重大打击,严寒和干旱让农牧业市场陷入萧条,东西方的强敌两面夹攻,内忧外患之中,一副衰亡之象。

为了稳固防线,穆罕默德二世不得不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为了维持军队,他又不得不征召青壮,放缓生产,日渐减少的粮食和其他补给品连军队都只能堪堪供应,更别说填饱数百万子民饥肠辘辘的肠胃。

比提尼亚地区,雷穆斯堡垒以北,黑海南岸,多利亚纳村。

多利亚纳村是一个传统的东正教村庄,北边是一望无际的黑海,其他方向则被几座小山和茂密的森林团团包围,这里土地肥沃,温度适宜,生活着四百多名希腊裔正教徒,田里能长麦子,海边能捞海鲜,山坡上的果树能结柑橘,林子里还能打到活蹦乱跳的野猪和野鹿,如果不是山丘和密林的阻隔,如果交通不那么闭塞,这里一定能发展成不错的沿海城镇。

在这个时候,伊斯兰国家普遍采用齐米制度,允许生活在穆斯林土地上的基督徒和希伯来教徒保留一定的自治权,成为“二等公民”,从而缓和宗教矛盾。

1453年的战争以失败告终后,当时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决心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为了汇集整个国家的力量,让为数众多的希腊正教徒老老实实当“顺民”,曾在齐米制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奥斯曼独属的“米勒特制度”,将“二等公民”的权利进一步规范化。

当时,穆罕默德二世总共组建了两大米勒特,分别是东正教米勒特和希伯来教米勒特,攻占卡拉曼和拉马赞后,又立马组建了亚美尼亚米勒特。

从客观上来说,米勒特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奥斯曼帝国在君士坦丁堡之战后的财政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宗教矛盾,底层的老百姓或许对东罗马帝国有些念想,但那些在米勒特制度中得到利益的正教官僚和正教神父可舍不得自己满满当当的口袋。

但是,随着欧洲领地的丢失,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异教异文化人口大为减少,米勒特制度也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官僚教士和包税人的利益原封不动,但最底层的农民和市民却遭到了更加严苛的剥削和监视。

大土耳其战争爆发后,粮草匮乏的奥斯曼帝国将主意打到了爱琴海东岸的希腊正教徒身上,开始着手强征粮食,强征劳力,修建隔离区,纵容士兵抢劫希腊裔村庄,完全违背了曾经的诺言,撕毁了曾经的契约。

截止到现在,亚美尼亚米勒特已经随着卡拉曼和拉马赞的战乱不复存在,东正教米勒特也名存实亡,完全沦为奥斯曼苏丹和突厥贵族们剥削正教徒的统治工具。

至于希伯来教米勒特,他们坚定地与奥斯曼苏丹站在一起,坚定地反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誓死守卫整个地中海世界唯一愿意给予他们最大自由权的国家。

多利亚纳村北,一位教士骑着驴子,缓缓走在乡间小道上,他的着装十分怪异,披着朴素的黑色教袍,胸前挂着寻常的金属十字架,腰间则是一柄钉头锤。

他叫热罗尼莫,从十五年前接替父亲的职位,担任多利亚村的本堂神父,也算是米勒特制度下的底层统治者,拥有村中的小教堂和教堂外的几片田地。

多利亚村的村民们都知道,热罗尼莫神父是个好人,一直周旋在突厥统治者和正教百姓中间,为百姓们保下了一小片独属于基督徒的净土。

热罗尼莫是个虔诚的神父,从小熟读《圣经》,也一直以《圣经》中的各项准则来要求自己,笃行正义,惩恶扬善,将田地里的产出分给家境困难的村民,自愿为村民的孩子们提供神学教育和文化启蒙。

当然,尽管上层教士的腐化现象十分严重,像热罗尼莫这样秉性善良的下级教士并不少见,最让他显得与众不同的还是那柄从不离身的钉头锤。

村民们总说,热罗尼莫神父年少时曾是个性格直爽的游侠少年,白天睡觉,晚上则巡视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捕捉盗匪,赶跑野兽。

后来,一伙威尼斯海盗试图劫掠多利亚纳村,村民们准备破财消灾,但热罗尼莫却勃然大怒,带上一些强壮青年,拎起一根铁棒,趁着夜色登上了威尼斯人的小船,将醉醺醺的水手们尽数杀死。

第二天拂晓,外出劳作的村民们纷纷停下脚步,震惊地看着浑身是血的热罗尼莫和他手上的绳子,绳子上系着一连串的人头。

这件事情让热罗尼莫威望大涨,还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突厥贵族的赏识,科贾埃利城的突厥长官亲自表扬了这位“为苏丹效忠”的壮士,将威尼斯水手的人头收走,点名要求他担任下一任神父。

那个时候的奥斯曼帝国还处于穆拉德二世的统治下,整个帝国兴兴向荣,文化多元,思想开放,热罗尼莫对穆拉德二世的统治比较满意,在他心中,奥斯曼苏丹至少不会像威尼斯劫掠者那样残暴不仁,对他们还算友好。

随后,热罗尼莫将自己的铁棒和威尼斯劫掠者的武器熔为铁水,铸成了一柄钉头锤,继续保卫多利亚纳村的每一位村民。

至于威尼斯人的小船,谁都不知道它去了哪里,村民们不问,神父也不说。

担任神父后,热罗尼莫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逐渐少言寡语了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持着小村的平和,不让突厥贵族过分染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