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名震天下法这样的东西在杨崇的理解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东西,任何一国国家想要延续下去,法这样的东西都少不了,即使是在他记忆中的那个世界也是如此。
在法的历史中,虽说各个地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却走不出两种变化,一是将其编造成典,依典行法,一是以前人的判案为依据,将其作为执法的条例。
后人将这两种变化定义为成文法和习惯法。
以杨崇的目光来看,当然是成文法比习惯法更加严谨,但杨崇同样也知道,很多东西不是越完美就越好的,完美同样也意味着巨大的操作难度,若是这种完美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只能起到反作用。
秦法就是如此。
秦法之严密,即使杨崇有着后世的眼光也不得不佩服,但秦法成在严密,同样也败在严密,秦法的严密对执法者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以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过于僵化,又因为僵化而显得极为苛刻,由此也成了秦法暴虐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习惯法固然有着种种弊端,但却极具适应能力,这种依托各地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法令条例能够有效的适应不同的地方,对于齐国也是如此。
杨崇虽然有心在齐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体系,由此来调动齐国庞大的资源向军事上倾斜,进而让齐国成为他争霸天下最大的依仗。
更重要是杨崇相信,荀况一定会对杨崇准备推行的这种以齐地风俗习惯所编撰的法令条例感兴趣,由此一来,他就不怕荀况不入他的彀中了。
果然,随着杨崇将习惯法的概念一一向荀况道来,荀况就有些忍不住了,他一生所学皆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将法家的法与儒家的礼融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规则,这种规则既有法的秩序,又有礼的人性。
只是,荀况的学说虽然是以此为根基,但如何将其化作现实,他却是想不到办法,现在的诸国只想着战争,恨不得将所有的国力都叠在在耕战体系中,哪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一身所学得不到施展,只能在稷下学宫中教导弟子的荀况此时却从杨崇的身上看到了机会,看到了将自己的一身所学化作现实的机会。
他一生的追求尽在这里,本来他已经不抱希望的事情,此时却看到了希望。
当杨崇停下言语的时候,荀况却是眼巴巴地看着杨崇,之前杨崇曾招揽过他,那时的他拒绝了,现在的他想为杨崇效力,以揽下这件差事。
但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荀况拒绝的有多么坚决,现在的他就有多么尴尬。
而且杨崇的沉默也让荀况明白了,明白杨崇这是要让他主动开口相求。
荀况活了这么大的年龄,什么时候求过人,哪怕杨崇现在是齐王,他也不想开口相求,但面对可能是错过了再也不会有的机会,脸皮与理想哪一个更重要?
荀况在挣扎中已经有了决定。
就在荀况准备开口相求之时,杨崇却主动开口了:“荀先生可愿意接过这件差事?”
“承蒙大王不弃,老朽愿意接过这件差事。”杨崇主动抛出了橄榄枝,给荀况了一个台阶,荀况还能不接着吗?此时的他甚至还有些感激杨崇。
但这样的感激只是一瞬,人老成精的荀况立马就反应过来,自己这是中了杨崇的计了,随即他就有些哭笑不得,自己活了一大把年龄,自认见多识广,但没想到临老了还是杨崇这样的年轻人给算计了一把。
不过,相对于他的这些心术,更可怕的还是他的见识,他在短短的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能够入主齐国,并非只是所谓的运气。
荀况既已经入了齐国朝堂,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筛选官员了。
对于齐国曾经的官员,杨崇不能全用,但也不能全都不用,所以在他的计划中是留任一半以维持齐国稳定,同时开设科举,从稷下学宫之中选拔官员,以补充另外一半。
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还有杀一批人,毕竟官场之上是没有净土的,在齐国的官场之上同样也是,在那些官员中,固然有着能臣干吏,但贪官污吏同样也不少,这些人齐国已经养了许多年了,早已经养成了肥猪,杨崇这个时候若是忘记了这些人的话,那就太不应该了。
齐王崇来了,齐国的青天就来了,这样的事情,杨崇很有兴趣做。
毕竟他若想要依托齐国推行府兵制的话,其中投入的资源可不小,仅仅只是齐国的税收是不够的,若是为了资源就加重百姓赋税的话,那不仅是坏了名声,也得不到多少资源,毕竟穷人才多少油水,在掠民掠商面前,杀官才是更好的选择,不仅能够得到好名声,还能得到更多的资源。
就在杨崇准备在齐国大刀阔斧地做出一番事业之时,发生在齐国的事情也逐渐从齐国传到了六国。
最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赵国。
齐国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不堪了?
齐国若是真的如此容易被拿下,赵国早就动手了,还用等到杨崇出手?
这些年来,哪怕齐国早已经一蹶不振,甚至变得很怂很怂,但毕竟还有着大国的底气,绝非是韩国、燕国这样的末流国家能够相提并论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年来赵国只敢对齐国进行蚕食,而不是对其发起灭国大战。
但就是这么一个让赵国只敢蚕食的大国,却被杨崇只有这么短的时间就拿下了,这样的事实让赵太后不由产生了一种错觉,也许齐国真的是不堪一击,而这几十年来三代赵王的小心谨慎恐怕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