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烟缭绕的寺庙
格桑花悄悄盛开着
信徒们在这里转山
信徒们在这里朝湖
与时俱进的德仁智者,心口如一的默诵着不知何人所作的诗歌,为强巴和拉巴简单的介绍着、圣地冈仁波齐和苯教的历史。
冈仁波齐,藏语意为&ldo;雪山之宝&rdo;,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它的地位在于其独特的地貌‐‐酷似金字塔的山体,四面陡峭的崖壁,正对着罗盘的四方,南壁一条长长的纵向裂口,被水平方向的冈底斯砾岩所截断,形成了一个佛教中的&ldo;万&rdo;字‐‐因而令人极为的震撼。
冈仁波齐神山的历史典故和传说众多,佛教中最著名的须弥山即指此山。
前佛教时代的象雄苯教时期,冈仁波齐、就是亚拉法师和多吉、曾经称之为&ldo;九重万字山&rdo;的地方,相传苯教的三百六十位神灵居住在此。苯教祖师敦巴辛绕从天而降,此山即为降落之处。
在公元前五至六世纪兴起的耆那教中,岗仁波齐被称作&ldo;阿什塔婆达&rdo;,意为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创始人、瑞斯哈巴那刹,获得解脱的地方。
印度人称冈仁波齐为凯拉斯,认定这里是世界的中心,众水之源,日月星辰以此为轴心往复环绕,各行其道。印度教有三位主神‐‐创造之神婆罗贺摩、保护之神瑟奴、毁灭之神湿婆,其中以湿婆法力最大,地位最高,其充满邪祟的宫殿、就位于冈仁波齐。
说到这里,德仁智者笑了笑说道:&ldo;仔细想一想,这还真有一点、像是耶路撒冷的意思啊。&rdo;
冈仁波齐、之所以被如此多的宗教狂热地崇拜,与其神奇的形状和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冈仁波齐没有连绵的雪峰,只有一个近似于、标准几何形体的孤立雪峰,高傲地耸立在一排平凡的山脉之上。
这奇异的形状,怎能不令人产生出特殊的感情,以至于产生出宗教情绪、加以崇拜呢?
西藏人认为西藏高原上的四条大河:马泉河、象泉河、狮泉河、孔雀河都源自于冈底斯山。
马泉河向东发展、成为西藏第一大江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象泉河进入印度称为萨特累季河;狮泉河向北成为印度河的上游;孔雀河进入印度后、成为了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
这四条大河自阿里出发,向不同的方向,流经不同的地域,奔腾万里之后,重新又回到同一个归宿‐‐印度洋。
这一神奇的地理事实,好象在冥冥中向世人昭示:这里就是万水之源,世界中心。
德仁智者面色庄重的说道:&ldo;从严格意义上讲,苯教是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它保持着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形态,而且带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
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及藏民族,始终没有摆脱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世俗文化一直融合在宗教文化之中。
藏族史书《柱间史》记载:&ldo;东、党、赛、莫,即四大宗族,是雪域藏地最早出现的人类&rdo;。
这四大宗族,应为藏族&ldo;四大姓氏&rdo;,迄今藏族姓氏中,仍有延续下来的上述&ldo;四大姓氏&rdo;。
由此可知,这四大姓氏或宗族就是藏族的族源,我们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当藏族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文明阶段,藏族地区开始出现了神灵观念,并出现了众多神祗,诸如山神、水神、地神、天神等等。
&ldo;万物有灵&rdo;的观念令藏族先民、虔诚地跪拜在各种神灵的脚下,献上自己力所能及的祭品,崇拜神,向神祈祷,表示感谢或赎罪,并希望神灵能保佑自己。
藏族史书《柱间史》记载:赛&iddot;苯波、玛&iddot;苯波、东&iddot;苯波、奥&iddot;苯波等、十二名有识之士正在祭献神灵。
当时的苯波相当于巫师或祭司,这里出现的苯波二字,成为苯教名称的最初由来。
根据史料,以上十二名苯波、是集巫师与酋长于一身的特殊人物,既是当时总管一切精神文化的巫师,又为当时管理藏族十二小邦之行政酋长。
正如许多国家都曾存在过、集祭司与帝王于一身的人物,他们具有半人半神或半神半人的性质。
这种巫者为王和王者行巫,应当说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rdo;
德仁智者喝了口水,继续说道:&ldo;随着藏族社会进一步发展,公元前四世纪,藏族的第一个王国及赞普诞生了。
这是历史和社会的发展、给苯波带来的最大冲击,也是神权和政权分离的开始。
从此以后,这些失去酋长地位的巫师们,便专司巫术活动,从而使巫术活动更具有了宗教性。
藏民族有着极端神秘宗教仪轨的、传统宗教苯波教,大约于此时开始萌生。
总而言之,生根于藏族古代社会里的苯波教,从最初的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自然宗教,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比较成熟的经文,以及系统化的教规仪礼的人为宗教。&rdo;
德仁智者、这一次来到冈仁波齐,为了强巴迎娶文尊卓玛,为了五个天授小神牛,也为了转一转、藏语意为&ldo;神灵之山&rdo;的、苯教圣地冈仁波齐山,转一转藏语意为&ldo;不败、胜利&rdo;,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ldo;西天瑶池&rdo;的圣湖玛旁雍错,看一看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标志,意为佛法永存,代表着吉祥与护佑的冈仁波齐&ldo;万&rdo;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