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页小说站

下页小说站>讲讲唐朝的故事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这一年九月,隋武阳(今河北大名县)郡丞元宝藏献出郡城,归附瓦岗。李密当即派遣徐世渡河北上,与元宝藏会师,并且联手攻克了黎阳仓。

黎阳仓是隋帝国在河北最大的粮食储备基地,其规模之大、储粮之多,不亚于东都的兴洛仓与回洛仓,所以攻占此仓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因而再度引起震撼。短短十天之间,便有二十多万河北的青壮年投奔了瓦岗军。

就在瓦岗军攻克黎阳仓的同时,王世充抵达了东都战场,率十万大军进攻李密据守的洛口。随后,李密和王世充就在东都附近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和消耗战

正当李密与王世充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瓦岗内部爆发了一场重大的内讧。

一个重要人物死于这场内讧。

他就是翟让。

翟让退居二线后,挂了一个司徒的头衔,过着养尊处优、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本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可他身边的人却怨气冲天。心腹王儒信一直劝他重新夺回权力,他老哥翟弘更是劝他夺权之后直接当皇帝。

翟让闻言大笑,并不把他老哥的话当一回事。

可这句话很快就落进了李密的耳中。

在他看来,翟让的存在始终是一个威胁和隐患。左右亲信也力劝李密抢先下手,干掉翟让。李密遂下定决心,随后设宴款待翟让、翟弘、王儒信等人,席间趁其不备,将他们全部砍杀。翟让的亲信单雄信、徐世等人见主公已死,不得不倒向了李密。

翟让之死是瓦岗内部矛盾的一次集中体现。从表面上看,李密成功消除了一个潜在的威胁,顺利收编了翟让的心腹和部众,使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得到了巩固。可实际上,瓦岗内部的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并未就此消除,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因为经过这场流血事件之后,翟让的旧部普遍对李密怀恨在心,而且大多数文武将吏也都变得人人自危,一种看不见的恐慌和猜疑就像瘟疫一样在瓦岗寨中蔓延。

从这个意义上说,翟让之死并没有为瓦岗的历史掀开新的一页,反而成为瓦岗从全盛走向衰落的一个转捩点。虽然此后的瓦岗军在战场上仍然是所向披靡、胜多败少,但是败亡的危机却已在表面的强大之下悄悄酝酿。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正月初,屡屡被李密击败的王世充集结十几万重兵对李密发起反攻,不料却因指挥失灵而再次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仅带着几千人脱逃。

李密连败王世充,士气大振,遂乘胜进攻东都,一举夺取了金镛城(旧洛阳城西北部)。随后将瓦岗总部迁进城内,拥兵三十余万,进逼洛阳上春门。

眼看李密的场面越搞越大,东都附近的一大批隋朝官吏

五瓦岗兴亡的历史密码(5)

赶紧率部投降了李密,而远近的义军首领如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圆朗等人也纷纷遣使奉表,鼓动李密登基称帝,属下的裴仁基等人也劝李密早正位号。

可李密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以东都未克为由婉拒了称帝的建议。

这一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杨广,自立为大丞相,随后带领十几万大军进入中原,意欲争夺东都。杨广被弑的消息传到东都后,王世充、元文都等人拥立越王杨侗为帝。杨侗本来已经被李密打得焦头烂额,如今又来了一个宇文化及,不免惶恐无措。有人建议招抚李密,用他来对付宇文化及。杨侗依计而行,马上向李密抛出了橄榄枝遣使下诏,拜李密为太尉、尚书令。李密本来也担心遭到东都军队和宇文化及的前后夹击,现在归顺东都朝廷,既有政治上的名分,又能避免腹背受敌,于是欣然答应。

此后,李密全力对付宇文化及,虽然经过几场大战,终于把这支势力逐出了中原,但是瓦岗军也元气大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李密本人更是在激战中被流矢射落马下,差点死于乱兵之中,所幸秦叔宝拼死保卫,才逃过一死。

就在李密大战宇文化及的同时,东都也发生了一场政变。王世充杀掉了元文都等人,架空了小皇帝杨侗,一手篡夺了朝政大权。

九月,李密与王世充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一场终极对决。

由于东都缺粮已久,所以王世充亲率两万精锐,甩开李密,全力东进,准备抢占洛口仓。李密急命王伯当留守金镛城,率部于邙山南麓扎营,在此阻击王世充。

九月十一日深夜,王世充派遣两百多名骑兵潜入邙山,埋伏在李密大营附近的山涧中,准备次日决战时作为内应。

九月十二日晨,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王世充集合部队,向将士们高声喊话:&ldo;今日之战,不仅是争一个胜负,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如果赢了,荣华富贵自然到手;要是输了,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所以,这一战关系到每个人的存亡,不仅仅是为了国家而战,更是为了你们自己而战!&rdo;

正所谓哀兵必胜。此时王世充的军队已经落入断粮的绝境,所以对这两万名士兵来讲,奋力前进,打败李密,他们还有生还的机会;要是退缩,就算回到东都,无疑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当这支背水一战的军队进至李密大营时,王世充一声令下,两万人便像离弦之箭射了出去,人人奋勇争先,拼死砍杀,其势锐不可当。

这一仗打得空前惨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